【刮痧的選穴原則與方法】
近部取穴法
即選取在病變局部或者鄰近部位的穴位,這些穴位對其局部的病癥有驅除邪氣、疏通氣血、消淤止痛等作用,所以近部取穴是一種常用的取穴方法。局部疼痛、滿悶、麻木或其他不適癥狀均可選用近部經穴進行治療。
遠部取穴法
即選取離病變部位較遠的穴位進行配伍。如咽喉腫痛取魚際、合谷等穴,胃痛取足三里、內關等穴。
隨癥取穴法
利用腧穴的特殊性質,針對一些病變部位不明確或全身性的疾病采用的一種選穴原則。如外感發(fā)熱選大椎、曲池穴,昏迷取人中、內關等穴。
背部取穴法
即取脊背部督脈和膀胱經上的腧穴。督脈為陽脈之海,而足太陽膀胱經背上有五臟六腑的腧穴。其可以反應出臟腑、經絡的相應病變,因此對這些腧穴施以適當的刺激,有良好的調理相關臟腑的作用。
【刮痧的配穴原則與方法】
本經配穴法
指選取發(fā)生病變的臟腑經脈的腧穴進行配伍。
表里經配穴法
即取表里兩經的穴位進行配伍。如胃痛可取胃經的足三里等穴,也可取脾經的陰陵泉等穴。
上下配穴法
即選取人體上部和下部穴位相結合治療疾病的方法。如高血壓既可取用上部的腎俞穴,又可取用下部的太溪、涌泉穴。
前后配穴法
即選取胸腹部的穴位和腰背部的穴位配合應用。
左右配穴法
指根據經脈循行左右交叉的原理,在配穴時實施左病取右或右病取左的取穴方法。
遠近配穴法
即選取病變的局部或者鄰近部位和遠處穴位配伍應用。
七種常用的刮痧手法
循經刮痧法
按照經絡的循行走向進行刮拭,用力輕柔,速度和緩,連續(xù)不斷,屬于保健刮痧,適用于刮拭結束時的調理或者用于放松肌肉、消除疲勞等。
穴位刮痧法
在對骨骼、關節(jié)等部位進行刮拭時,刮痧板與刮拭方向保持45°;對于特定的穴位或痛點,刮痧板與刮拭部位角度應小于30°,用力由輕至重,適宜做柔和慢速的旋轉按揉。
面刮法
用刮痧板的1/2邊緣接觸皮膚,以45。傾斜進行刮拭,適用于身體比較平坦部位的經絡和穴位。
角刮法
用刮板的棱角以傾斜45°在穴位上進行自上而下的刮拭。這種刮法多用于肩部的肩貞穴、胸部的中府穴、云門穴等。
厲刮法
刮板的棱角與穴位呈90°垂直,刮板始終不離開皮膚,并施以一定的
壓力于穴位上做短距離的前后或者左右摩擦。
點按法
用刮板棱角與穴位以90°垂直向下按壓,力度由輕到重,逐漸增加,片刻后猛然抬起,使肌肉復原。這種手法可以重復做幾次,適用于無骨骼的軟組織和骨骼凹陷部位,比如人中穴、膝眼穴等。
補瀉手法
補法:刮拭按壓力度小,速度慢,刺激時間較長,有助于激發(fā)人體的正氣,使狀態(tài)不佳的身體能得到恢復。向心臟方向的手法為補法。適用于年老體弱、久病重病或形體瘦弱的虛證患者。
瀉法:刮拭按壓力度大,速度快,刺激時間較長,有助于疏泄病邪,使亢進的臟器功能恢復正常。背離心臟方向的手法為瀉法。這種方法適用于年輕體壯、新病急病或形體壯實的實證患者。
平補平瀉法:介于補法和瀉法之間,亦稱平刮法。有三種刮拭方法,第一種為刮拭按壓力度大,速度慢。第二種為刮拭按壓力度小,速度快。第三種為刮拭按壓力度中等,速度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