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予始識懷子抱奇時。方治帖括。自后天下苦兵革。生齒半瘡痍。予愧出而為吏。未能蘇疾苦。振窮厄。及退居鄉(xiāng)曲。知懷子隱于醫(yī)以自全。生活人無算。嗟乎。不為相則為醫(yī)。士君子利物濟民。有志者當如是矣。然而周官之于醫(yī)也。歲有考。月有稽。以其治療之多驗與否。定上中下之目。非如后世之人。自以為長桑而漫無準量者也。夫古今方伎匪一。惟醫(yī)則屬之。修短之數(shù)。利害攸寄。有人曰。我善用兵。兵不必孫吳。而勝之數(shù)少。敗之數(shù)多矣。
有人曰。我善用藥。藥不必盧扁。而生之徒三。死之徒七矣。軒皇涿鹿之戰(zhàn)。
開兵法之祖。乃素問一書。實為千古萬年續(xù)命之經(jīng)。天道好生而惡殺。圣人以藥濟兵之窮。愚者乃姑妄試之。而刀圭竟為不祥之器。學醫(yī)人費??刹粸楹脑?。語云。習方三年。無可醫(yī)之病。醫(yī)病三年。無可用之方。此言良醫(yī)別有慧悟。非必局于紙上陳言也。懷子則曰長沙易水諸大家。著書立言。發(fā)所未發(fā)以詔后人。皆大醫(yī)王慈照軟語。方不可執(zhí)。法亦不可廢。第其中若者從。若者違。爭在絲發(fā)之間。必能直追所見。自言其所當然。庶免史公疾多道少之譏。而治者稱至繁變莫傷寒若。故往往難之。懷子則出之以易。管令人約而可循。迄于雜癥女科。爰悉舉其平昔已試之法。剴切詳盡。著為醫(yī)徹。吾知其于生人之道。真可告無罪于天下。譬之為民牧者。確有治譜可傳。稱為眾母無愧耳。
嘉慶戊辰季春青浦述庵王昶題
序
懷子抱奇氏。少治儒術。壯歲棄去。HT家學濟世幾三十年。功大溥。頃之又HT為施諸利濟。不若垂之于言。功益大溥。爰著傷寒醫(yī)徹一書。勒成一家言。自余雜癥次舉。遂貽顧子使討論之。愿子乃言曰。嗟夫。古之君子。皆有神明之學。上窮下際。外察五運五氣之感。內(nèi)洞三陰三陽五會之蘊。蓋有不待切脈望色聽聲HT至寫形。莫不曉見生死。故其治人也。合表里有余不足順逆之法。參其人動靜與息相應。其道至于聞病之陽。論得其陰。
聞病之陰。論得其陽。此至人之事。儒生學士。非所可與。仆中年來有志斯役。會人事閑之。忽忽不竟學。然竊見世人所害。莫亟于傷寒。而其變?yōu)樯酢?/span>
當漢中世。有仲景氏HT神功聞。而所治多冬月犯邪。病在巨陽。率用麻黃取效。間立附子救里。不數(shù)數(shù)然也。厥后劉河間氏風行北地矣。切其大指。
亦瀉伐之功百。溫平之功一。是二公者略相若。竊獨疑虛實嫌疑之辨。尚而未啟。何也。至東垣李氏出。始發(fā)明兩感。分別內(nèi)傷之因。繇是釋表不事。而建義補中。后之作者。方悟升陽導火。能救人于垂亡。而執(zhí)例誤投者。
往往不治。李氏之功。在內(nèi)經(jīng)豈小哉。今抱奇氏于諸家本末。詳哉言之。其為書也。于所患探其受者何陽何陰?;蛩剖嵌且?。必有條也。于所治策其施者何標何本?;蚧纪萎愐?。必有別也。昔賢未發(fā)者補之。今人沿謬者正之。取所當療治多疑難而已效者。據(jù)證案末??刹恢^體理燦然。博而有要哉。其勤至矣。仆因是有感焉。向嘗游京師。意公卿大夫輻輳之地。
必有國工若仲氏李氏。翱翔其中。比同舍生犯疾。延某診視。輒進大陷胸湯。越再宿結胸而逝。夫某者京師謂之良醫(yī)。所以致令譽繇此道也。乃一施之南人同舍生則死。斯固誤下之咎?;蛞嗄媳碑惙A。治北者不可移而之南乎。然不然也。抑因是又有感焉。憶兒童時。我郡多名家。所主治者蕩滌而已。以人參立方什不得一。勉而少用。輒問曰。服參否也。而服者亦什不得一。今天下則毋論老幼。茍有疾必參。參不已必附。非是則言草木之汁不奏效也。計相去六十余年耳。生民脆薄日HT甚。視六十年前龐眉皓發(fā)之侶。終身不進參附者。若太古然。豈天地元氣薄而不收。人生其時。雖大補而尚憂不足耶。然不然也。夫抱奇氏居中央斯量地氣之剛柔。和物化斯相古今之濃薄。既升仲氏之堂。旋入東垣之室。兼而濟之。各存其是。
其書具在。儻所謂參其人動靜而與息相應。將在乎此。神而明之。豈伊芳異人與。仆私喜鄙言之有征矣。時
嘉慶十三年在戊辰八月朔日同邑年家眷弟顧開雍拜手撰并書
傷寒論
經(jīng)曰。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病熱。余始讀而疑之。謂既傷于寒。何以反病熱乎。蓋寒者天之陰氣也。熱者人之陽氣也。天以陰氣侵人。則拘急而畏寒。
人以陽氣被郁。則蒸冒而發(fā)熱。然邪氣既盛。正氣不能拒之而出。須以辛溫之藥助之。使邪從汗解而愈。此發(fā)表之所由設也。重則麻黃。次則羌活。
又次則紫蘇。皆當因其輕重而施之。中病即止。毋使過劑。過則邪氣既去。
正氣反虛。種種變遷。不易枚舉。蓋汗者身之液也。始由寒閉腠理。無從發(fā)越。故藉汗以疏通。令氣和平斯已。今發(fā)之太過。則人身之津液既耗于外。
必竭于內(nèi)。無論汗多亡陽。而胃腑燥竭。腎陰消亡。煩渴秘結等癥。總由一汗所致。諸謂其可泛視乎。故余嘗謂治傷寒法。不可不汗。不可輕汗。不可大汗。不可再汗。不可誤汗。明乎此者。庶入仲景之室而免文伯之恐也。
一太陽受冬月嚴寒。頭疼壯熱。畏寒拘急。脈緊盛而無汗者。仲景用麻黃二錢。桂枝一錢。甘草五分。杏仁八粒。生姜三片。棗一枚。水煎。名麻黃湯。
治冬月正傷寒。此不可不汗也。
一前癥雖具?;蚋蟹菚r暴寒。不可與麻黃湯用羌活紫蘇防風荊芥葛根廣皮川芎甘草等。量癥加減。此不可大汗也。
一前癥雖具?;蛟獨馑厝酢;蛳蛴须s病。及產(chǎn)后。痘后。失血后。兼勞倦內(nèi)傷。
并犯房欲者。果又冒寒。方與荊防蘇葛甘草陳皮。隨癥加減。微解其表。
若不因寒而發(fā)熱者。只治其本。此不可輕汗也。
一前癥雖具。曾經(jīng)發(fā)表出汗。不可復用發(fā)散。蓋邪既卻矣。而又汗之。能不傷正氣乎。此不可再汗也。
一凡惡寒發(fā)熱。雜癥皆有。即一瘡一癤亦復如是。豈可不審何證所致概用發(fā)散。如余治一婦惡寒發(fā)熱。脈得洪數(shù)。詢之乃左乳腫痛。余竟治其乳。腫痛頓消。寒熱亦止。舉一可例其余。此不可誤汗也。
余觀近時風尚。凡病家。醫(yī)士。及旁觀者一發(fā)寒熱。動以傷寒首戒。每必曰曾汗否。曾下否。使汗之下之而斃??v無憾也。如不汗不下而痊。猶未愜志焉。此生民之厄運。未俗之波靡也。失哲代起而痛發(fā)之。相沿不覺。
可勝悼哉。余習見勞倦陰虛雜癥。胎前產(chǎn)后暑病等。妄發(fā)汗而死者。不可勝計。不得不深致焉。
兩感論
傷寒一經(jīng)有一經(jīng)之癥。則有一經(jīng)之治?;騻陉??;騻陉?。固不同也。經(jīng)何以言兩感哉。傷寒有并病矣。如云太陽未已。復過陽明或少陽。并之已盡。則入里。未盡。猶在表。是陽與陽并也。烏知陰不與陰并耶。有合病矣。如云太陽陽明齊病。陽明少陽齊病?;蛉柡喜 t自下利是陽與陽合也。
烏知陰不與陰合耶。有傳經(jīng)矣。如云一日太陽受之。二日陽明受之。三日少陽受之。四日太陰受之。五日少陰受之。六日厥陰受之。然有始終只在一經(jīng)者。有傳一二經(jīng)而止者。有越經(jīng)而傳者。有過經(jīng)不解者。是由陽傳入陰也。若陰出之陽則愈矣。有直中矣。三陰受邪。始終不發(fā)熱。乃不從陽經(jīng)傳入。是陰自受病也。則與陽不相侔矣。若此者。俱不可謂之兩感。而所謂兩感者。則一陰一陽同受病也。如云太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干而煩滿。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jié)M身熱不欲食譫語。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雖然。三陽之頭疼身熱耳聾。感于寒者。則誠有之。三陰之煩滿譫語囊縮。則是傳經(jīng)熱證。若初感于寒。則固未之或見也。且傳經(jīng)熱證。與兩感之證。既已相同。何以于傳經(jīng)者。曰熱雖甚不死。于兩感者。曰必不免于死。余不能無辨焉。蓋傳經(jīng)者。由三陽入三陰。始終發(fā)熱。乃脈與證相合者也。兩感者。則一陰一陽。外受寒為表實。內(nèi)受寒為里虛。必脈證不相合者也。如嗣真云太陽癥得少陰脈。少陰癥反發(fā)熱之例。
差足以當之。故予嘗謂傳經(jīng)之邪。感之者多實。故不即犯三陰而無慮其為甚。兩感之邪。受之者必虛。故即兼及三陰而觸之即不免。經(jīng)雖不言虛實。而雖甚必不免之辭。不可充而見之哉。若嗣真注兩感篇。則根據(jù)文配釋。
求之病情。終不相符。故予以嗣真太陽少陰之例。推之于陽明太陰。少陽厥陰。當無不然。又何疑之有。
附嗣真少陰癥似太陽太陽脈似少陰不同論蓋太陽病。脈似少陰。少陰病。證似太陽。所以謂之反。而治當異也。今深究其旨。均自脈沉發(fā)熱。以其有頭疼。故為太陽病。脈當浮。今反脈不浮而沉者。以里虛久寒正氣衰微所致。今身體疼痛。故宜救里。使正氣內(nèi)強。逼邪外出。而干姜生附。亦能出汗而解。假若里不虛寒。則見脈浮。而正屬太陽麻黃證也。均自脈沉發(fā)熱。以其無頭疼。故名少陰病。當無熱。
今反寒邪在表。但皮膚郁閉而為熱。如在里。則外必無熱。故用麻黃細辛以發(fā)表間之熱。附子以溫少陰之經(jīng)。假使寒邪惟在里。當見吐利厥逆等癥。而正屬少陰四逆湯證也。以此觀之。表邪浮淺。發(fā)熱之反尤輕。
正氣衰微。脈沉之反為重。此四逆為劑。不為不重于麻黃附子細辛湯也。可見熟附配麻黃。發(fā)中有補。生附配干姜。補中有發(fā)。所謂太陽少陰脈沉發(fā)熱雖同。而受病有無頭疼與用藥自別。故并言之耳。若誤治之。其死必矣。
按嗣真云。太陽癥頭疼身熱。是太陽感寒也。脈當浮而反沉。是少陰脈。
又非少陰感寒乎。用四逆湯。治少陰。救里為急。不慮太陽之邪不出也。
又云少陰癥脈沉。是少陰感寒也。不應熱而反發(fā)熱。是太陽癥。又非太陽感寒乎。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兼治太陽。以發(fā)表熱。不慮少陰之經(jīng)不溫也。雖然。太陽癥而脈浮。復兼吐利。將獨治太陽乎。少陰脈沉而發(fā)熱。
不兼太陽。則又當專主少陰矣。不可不知。由此推之。如陽明身熱潮熱。
而脈微弱下利四肢厥冷。則又是太陰矣。寧獨主陽明也乎。不得不參附子理中等湯。救太陰之里也。少陽寒熱往來。而脈細蛔厥煩躁腹疼。
則又是厥陰矣。寧獨主少陽也乎。不得不參吳茱萸等湯。救厥陰之逆也。蓋陽癥陽脈。易辨也。陽癥陰脈。癥假脈真也。又有癥假而脈亦假者。
如陰極發(fā)躁。欲投水中。脈來鼓指。重按全無。內(nèi)真寒而外假熱也。更有脈澀肢冷。嘔逆便秘。伏熱于中。水極似火?;饦O亦似水也。凡此者又豈可與兩感同論哉。要之治其本者。百不一失。治其標者。百不一得。臨癥者慎旃。
四逆湯附子(二錢)甘草干姜(各一錢五分)水煎服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細辛(各二錢)附子(一錢)水煎服理中湯人參白術干姜(各一錢)甘草(八分)水煎服。腹痛甚。加附子。寒而吐者。加生姜。小便不利。加茯苓。腎氣動者。去術。
吳茱萸湯吳茱萸生姜(各三錢)人參(一錢)水鐘半。棗一枚。煎七分服。
太陽論
經(jīng)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于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又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頭項痛。腰脊強。以其經(jīng)從頭項下肩膊挾脊抵腰中。其所統(tǒng)者大。其所循者遠。故易以犯。犯之則惡寒發(fā)熱。獨甚于他經(jīng)。仲景以麻黃湯發(fā)之。此有是太陽癥。用是太陽藥也。若在陽明。則熱多而寒少。無是癥矣。在少陽。則寒往而熱來。亦無是癥矣。傳入三陰。則有熱而無寒。更無是癥矣。故惟太陽一經(jīng)。寒獨甚。脈獨緊。汗獨無。未傳陽明。則口不渴。未傳少陽。則耳不聾。仲景用麻黃湯為太陽之正治。固非易老九味羌活湯之所能代也。若茍非太陽而陽明。則用葛根湯。非太陽而少陽。則用柴胡湯。均非麻黃湯之可假借也。雖然太陽一經(jīng)。非獨冬時嚴寒。能觸犯之。而四時寒邪。皆能犯之。如犯之而身果寒。脈果緊。其癥具在。即四時皆用麻黃可也。如犯之而寒不甚。緊不盛。其癥雖具。即冬時不用麻黃可也。況作勞辛苦之人。及本元虧損之后。而偶冒寒邪。脈緊少力者。又當從權以治。不必執(zhí)用麻黃可也。蓋以麻黃驍悍之性。攻邪固易。損正不難。一誤投之。為變不測。可不慎乎。
按麻黃湯。為太陽經(jīng)正藥。余所以諄諄慎之者。蓋非其時。非其經(jīng)。非其人之質(zhì)足以當之。鮮不為害。請勿輕試。為天下幸甚。
治驗
一友積勞后。感寒發(fā)熱。醫(yī)者不審。以麻黃湯進。目赤鼻衄。痰中帶血。繼以小柴胡湯。舌干乏津。余診之。脈來虛數(shù)無力。乃勞倦而兼陰虛候也。誤投熱藥。能不動血而竭其液耶。連進地黃湯三劑。血止而神尚未清。用生脈散及歸脾湯去術投之。神雖安而舌仍不生津。予曰。腎主五液。
而肺為生化之源。滋陰益氣。兩不見效。何也。余熟思之。乃悟麻黃性不內(nèi)守。服之而竟無汗。徒傷其陰。口鼻見血。而藥性終未發(fā)泄。故津液不行。予仍以生脈散固其本。用葛根陳皮引之。遂得微汗。舌果津生。后以歸脾湯六味丸而痊。
一醫(yī)者素自矜負。秋月感寒。自以麻黃湯二劑飲之。目赤唇焦。裸體罔顧。
遂成壞癥。
一藥客感冒風寒。自謂知藥。竟以麻黃五錢服之。吐血不止而斃。此二癥雖進黃連解毒犀角地黃湯。終不挽回。大可駭也。
麻黃湯麻黃(二錢)桂枝(一錢)甘草(五分)杏仁(八粒)加姜棗水煎九味羌活湯羌活防風蒼術(各一錢)甘草白芷川芎生地黃黃芩(各一錢五分)細辛(七分)加姜棗水煎
陽明少陽論
經(jīng)曰。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挾鼻絡于目。故身熱目疼而鼻干不得臥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于耳。故胸脅痛而耳聾。夫同是受寒。不日一日。獨日二日三日者。蓋傳經(jīng)之邪居多。而自感者少。自感則寒。傳經(jīng)則熱。仲景用葛根湯小柴胡湯主二經(jīng)之病。節(jié)庵一曰解肌。
一曰和解。又謂不從標本從乎中治。固知非若太陽汗之而愈也。學人其可執(zhí)乎。然二經(jīng)亦有自感者。如陽明為邪。首面大腫。少陽為邪。耳前后腫。
此不從太陽傳入。而發(fā)熱與傷寒無異。東垣用普濟消毒飲子。及鼠粘子湯。治之。蓋陽明主燥。少陽主火。非比太陽屬寒水之司。故治各不同也。
按寒邪入里。未有不傳陽明。乃陽明腑病。非陽明之經(jīng)也。陽明者胃也。
胃為水谷之海。一受寒邪。則水谷不行。為熱。為渴。為脹滿。甚則譫語狂言。皆其邪也。治之者。不可過汗以竭其液。一也不可早下以傷其陰。二也。不可寒涼以阻其化。三也。宜以葛根平胃加減調(diào)之。若少陽一經(jīng)。屬木有火。為嘔。為聲。為寒熱往來。則以小柴胡湯為主。女子臨經(jīng)即謂熱入血室。甚則譫語。加生地丹皮。乃至正之法也。尤不可汗下。
一陽明傳變至多。治之貴乎得宜。寒則凝而食不化。熱則燥而液愈亡。故止渴用葛粉以鼓舞胃氣。勝于花粉知母。平胃用濃樸以溫中州。非比木香豆蔻。如在上用桔梗枳殼。在下用枳實青皮。而甘草調(diào)中。陳皮理氣。山楂萊菔消滯之類。雖極平和。實至當不易之常理也。然有飲食伏于中。而不顯于脈癥者。有脈癥似乎飲食。而實非飲食為患。乃中氣虛所致。則又當細問其病因。察其脈色舌苔。按其胸腹有無痛處。大便曾解不解?;蜓a或瀉。出一定之見以療之。方為得耳。
葛根湯葛根(一錢半)麻黃(一錢)桂枝芍藥甘草(各六分)加姜棗水煎。此方治太陽無汗惡風。太陽陽明合病。如陽明腑病。不可概用。
小柴胡湯柴胡(二錢)黃芩人參半夏(各一錢)甘草(五分)加姜棗水煎服。
加味小柴胡湯(即前方加生地丹皮各一錢)普濟消毒飲子黃芩(酒炒)黃連(各八分焙)人參橘紅玄參甘草(生用)連翹牛蒡子(炒研)桔梗柴胡僵蠶(炒)薄荷(各五分)板藍根馬屁勃升麻(各二分)水煎服。(便秘酒煨大黃一錢)鼠粘子湯牛蒡子(焙研)枳殼甘草(炙)柴胡連翹黃芩桔梗(各一錢)薄荷葉(二錢)水煎
三陰論
經(jīng)言六經(jīng)。而即繼之曰。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此何以說也。余請以三陰概之可乎。傷寒傳入三陰。已寒變?yōu)闊嵋印Iw太陰者脾也。其經(jīng)布胃絡嗌。故邪入之。則腹?jié)M而嗌干。然經(jīng)既屬脾。經(jīng)病則脾亦病。脾主消磨。亦失其職。況布于胃則食不化。而腹?jié)M絡于嗌。則熱傷陰而嗌干。且但曰滿。
則邪猶在中焦。未可遽下。故腹?jié)M平以濃樸陳皮。嗌干和以葛根枳桔。此雖治太陰之經(jīng)。實即治陽明之腑也。少陰者腎也。其經(jīng)絡肺系舌本。故邪入之。則口燥舌干。而渴。然經(jīng)雖屬腎。土旺則水必虧。腎為胃關。亦失傳化。
況絡于肺。則水不升而作渴。系于舌。則津益亡而口燥。此時邪熱已深。仲景所謂忽下以存津液。故實則大小承氣下之。虛則六味地黃潤之。此雖治少陰之經(jīng)。亦即治足陽明兼手太陽手陽明之腑也。厥陰者肝也。其經(jīng)循陰器而絡于咽。故邪入之。則煩滿而囊縮。厥陰者。陰之盡也。經(jīng)雖屬肝。
此時胃邪下陷。陽亢陰渴。腎水既虧。肝火彌熾。蓄熱不解。則煩而且滿。陰氣已極。則囊縮少泄。如果大便未下。急與下之。下后不解。即與黃連解毒之類。宣散蓄熱。庶或有生。此雖治厥陰之經(jīng)。實即治五臟六腑俱受之病也。不然?;蛑^邪入于臟?;蛑^邪入于腑。又為藏物之臟。紛紛不已。曷與正之。
按三陰邪熱。皆從三陽傳入。而陽明失治尤多。始而過汗以竭其液。繼而過下以損其陰。液者。氣之余也。陰者。血之屬也。氣血既損。則煩滿燥渴等癥作矣。況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三陰既虧。則腐熟傳道化物之司。愈失其職。仲景欲急下以存津液。豈無有窺其微者耶。
養(yǎng)葵先生出。直以六味補水。挽其源而治之矣。
中風論
竊嘗怪凡病皆以所感名之。惟中風則以其象名之。遂啟后人之惑也。試觀夫中風者。恒于密室中。行住坐臥之頃。卒然仆倒?;蛱迪焉嫌??;璨恢??;蛑w痿廢。足不任身?;蚴肿惆c瘓。身半不遂?;蚩谘燮А=蠲}牽引。
斯時未嘗有風。而何從中之。即令虛邪賊風偶犯。亦不過現(xiàn)六經(jīng)之癥。侵冒肌膚已耳。何至昏倒不省。若斯之甚也。然則中風究何從而名焉。蓋人身譬猶樹也。人之四肢。猶樹之枝干也。人之七情五志。猶天之疾風豪雨也。人之饑飽勞逸。猶樹之日剝月削也。人之憂愁思慮。猶樹之蠹蛀侵蝕也。人之恣欲不節(jié)。猶樹之斧斤砍伐也。假令一樹也。而剝之削之。侵之蝕之砍之伐之。即不待夫疾風豪雨。而罔不傾仆矣。偶遇大風拔木。而咎之于風可乎。人之中風。不猶是乎。河間謂五志過極。言其因也。東垣謂本氣自病。言其本也。丹溪謂濕熱生痰。言其標也。而究其根。則在于腎元不足所致。蓋腎元無虧。五志過極。即顯五志之證。元氣不足。即顯虛損之證。濕熱生痰。即顯痰熱之證。惟根本既虧。而五志乘之。勞役乘之。痰熱乘之。而卒然仆倒。遂莫之支爾。斯時也。逐其痰。痰愈熾。降其氣。氣愈逆。惟牙關緊閉者。暫用稀涎散開之。究無當于實際。立齋用三生飲投人參一兩。驅駕其邪而補助真氣。真斬關奪門之將也。河間立地黃飲子。治舌喑不言。足痿不行。專固其本。已頂門下一針矣。余每臨斯癥。細求其故。未有不從心腎不交而得。蓋心不下交于腎。則用歸脾湯養(yǎng)育心神為主。而以八味丸為佐。腎不上交于心。則用地黃飲子補益真陰為主。而以獨參湯為佐。又必令病患卻七情。絕幃幕。輕者可復。重者可延。繼以歲月。鮮不安痊。若以風藥痰藥間之。舍本求末。安望其能生哉。
按中風肥人多見之。而瘦者間有。然肥人多氣虛。氣虛則生痰。茍根本不實。猶樹之扶疏而中空。則易于倒仆矣。治之須大進參術。佐以痰藥。
后補其腎可也。瘦人多血虛。血虛則有火。茍憂愁太過。猶樹之枝枯而葉萎。則無以滋養(yǎng)矣。治之須培益真陰。佐以開郁。后補其氣可也。蓋脾肺腎肝。既有陰陽氣血之殊。自應分酌而治。矧心為神機開發(fā)之本。胃是谷氣充大之標。茍心思不遂。則飲食少用。而無以益其血脈。胃氣不充。則五臟少資。而無以灌其百骸。則是心與胃。又所宜講求者也。噫。中風一癥。大率膏粱者多出于逸樂。則宜固其腎肝。蓋腎主閉藏而肝主疏泄也。藜藿者每見于縈愁。則宜助其心脾。蓋心主憂而脾主思慮也。
此孰非醫(yī)者之權衡。所當潛心而體會哉。不然一遇此癥。不求其因。識淺技窮。輒進牛黃丸。幾曾見有用之而得生者。不大可悟也夫一中風五絕之癥。如口開眼合。手撒遺尿。聲如睡者不治。治之無益。
一中風僻癱瘓。分左右之道路。而大補氣血。佐以舒筋豁痰。十補勿一瀉之。
一中風痱痿不用。宜八味十補還少等丹丸選用。佐以補中六君歸脾等湯調(diào)之。慎勿誤治。以夭人命。
一中氣中寒中暑中食。分別以治。不可誤認作中風一例而看。
稀涎散江子仁(六粒每粒分作兩半)牙皂(三錢細切)明礬(一兩)先將礬熔開。入二味攪勻。待礬枯為末。每用三分。
三生飲生南星(一兩)生川烏(半兩去皮)生附子(半兩去皮)木香(二錢)每用共一兩。加人參一兩。水煎。
地黃飲子懷熟地巴戟(去心)山茱萸(去核)肉蓯蓉(酒凈)附子(制)石菖蒲五味子(杵)茯苓麥門冬(去心)遠志肉(去心甘草湯凈)石斛(鹽水焙)紫肉桂各等分。每服五錢。入薄荷少許。姜棗水煎。
虛損論
虛損之癥。越人言之詳矣。然有驟而損者。有漸而損者。驟而損者。如大勞大病脫氣脫血之診。其勢疾暴可畏。然茍察陰陽偏勝而調(diào)之。往往易于見功。此無他。形體雖壞。而臟真未竭也。漸而損者。如勞役所傷陰虛火動之候。其始若不經(jīng)意。其繼猶或強持。日積月累。漸至于深入而不可救。此無他。臟真先虧。而形體徐壞也。夫然。則虛損之要。莫有過于陰陽。而治之者。有五失焉。方其始也。陽虛則惡寒。陰虛則發(fā)熱。醫(yī)者見其寒。輒思解之。
見其熱。輒思清之一失也。其繼也。陽虛宜補陽。而反滋陰。陰虛宜滋陰。而反補陽。則陰陽愈乖。二失也。且陽虛有火。則甘溫之中。不宜燥熱。陽虛無火。則甘溫之中。不宜涼潤。陰虛有火。則壯水之中。勿雜燥味。陰虛無火。則益火之中。切禁苦寒。治者不守大法。三失也。又有陽先病。而溫之大過。陰后病者。陰先病而涼之太過。陽后病者。治者不知變計。四失也。況陽虛則陰無所統(tǒng)。病在陰而仍宜治其陽。陰虛則陽無所附。病在陽。而仍宜治其陰。治者不窺原本。五失也。此其間緩急進退之法。非可執(zhí)一。宜深思而熟計之。不致變生而易轍。斯善爾。故治損之法。惟越人為最精。其曰損其肺者益其氣。即勞役所傷。而用補中益氣之類也。損其心者。調(diào)其榮衛(wèi)。即思慮過度。而用濟生歸脾之類也。損其脾者。調(diào)其飲食。適其寒溫。即飲食失節(jié)。而用四君六君人參理中之類也。損其肝者。緩其中。即七情怫郁。而用加味逍遙之類也。損其腎者益其精。即真陰失守。而用六味八味之類也。
矧腎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五臟盛。乃能瀉脾運水谷之精而日生之。
以灌于臟腑可見先天之精。早已易竭。后天之精。生之實難而不知節(jié)者又妄用而不恤。于是精不能生氣。氣不能生神。而骨痿色悴。勞瘵之形成矣。雖有扁倉。能不卻走哉。
按虛損之癥。未有不見于咳嗽。而咳嗽之因。則有多端。如形寒飲冷則傷肺。此時而即解之易易也。然有忽視而任之者。則邪內(nèi)伏而正反虛有重視而屢發(fā)者。則氣益虛而嗽彌甚。于焉津液內(nèi)亡。肺氣不能自固。
而腎絕生化之源。更加之以不謹。而子母兩虧。陰益亡而竭矣。陰竭則火動?;饎觿t金愈傷。燎原而不可遏。求其不為怯也難矣。于是療之者。
始議降火。議清金。不知苦寒又壞胃。胃傷則脾亦傷。更絕其肺之母而死亡迫矣。故善治者。肺虛則補其氣。兼補其脾。使土得以生金。肺有火。
則補其腎。使子不盜母之氣。而水足制火?;鹚?。則補其火。使不致金寒水冷而上泛為痰。仲景謂陰虛咳嗽者。用腎氣丸補而逐之。東垣謂脾虛生痰者。六君子補中益氣培而養(yǎng)之。如憂慮而傷心脾。歸脾湯主之。
郁怒而傷肝脾。加味逍遙歸脾主之。氣血兩虛。八珍人參養(yǎng)榮湯主之。
此皆治咳嗽之大法。亙古而不可易者也。奈何世之醫(yī)者。一見咳嗽。不求其因。罔顧其本。嗽家藥品。搜括無遺。發(fā)散不效。繼之消痰。消痰不效。
繼之降氣。降氣不效。繼之清火。清火不效。待斃而已。不亦重可哀哉。
血癥
凡癥之可畏者。莫甚于失血。使不急有以止之。則危亡隨焉。然止之而不得止?;驅抑苟鴮野l(fā)者何故。良由世之治者。執(zhí)火載血上。錯經(jīng)妄行之說。
不求陰陽原委。漫以寒涼投之。設在火癥。偶爾獲效。危亡者接踵矣。褚齊賢有服寒涼百不一生之嘆。豈過甚哉。竊念人之一身。內(nèi)而臟腑。外而皮膚。而血潛行于中。豈容有發(fā)越也哉。惟傷于肺。則血縷帶于痰中。傷于脾。
則血散漫于痰涎。傷于肝。則血凝結而紫黑。傷于腎。則血隨咳唾而出。傷于心與腎。則血暴吐而成盂。其間臟腑。雖有氣血多少之別。斷未有真陰足而妄動者。亦未有元氣充而不攝者。每見失血之人。非有大損于臟腑。
則血不易以至。一至焉。則癥不易以復。從可識矣。端賴求其原而療之?;蜓a其陽。以固脾肺之氣。如面色黃白。而脈虛大空軟者是也。或補其陰。以固腎肝之氣。如面赤口干。而脈虛細弦數(shù)者是也。然補陽無論矣。而補陰之中。又有火衰者。其癥面青白而脈遲弱?;蚍疀龆}反鼓指者。皆當以導火歸元。如八味丸以消陰翳是也。不見立齋治張東谷。遇勞則吐血一二口。用補中益氣湯。加門冬五味山藥熟地茯神遠志。非補脾肺乎。丹溪每用炮姜止血??娭偃视盟木幽鞠?。謂古人治血多以胃藥收功。非補中焦乎。養(yǎng)葵謂心主血。脾裹血。肝藏血。歸脾湯。三臟之藥畢具。用之鮮不神效。非補心脾乎。余治一友。汪子軼干。應鄉(xiāng)試過勞。及歸。吐血。屢發(fā)屢止。遍服補陰藥。逾年不效。余見之面色白。脈虛數(shù)無力。體中未嘗畏熱。余曰此不特脾肺虛而命門之火亦衰。遂用歸脾湯加炮姜五味倍人參。而血勢少衰。偶加門冬。則又如故。繼以八味丸無間服之。血遂止。若八味少弛。則血又復。以后連獲二子。應試如初。非補命門乎。乃知有形之血。
固于無形之氣。無形之氣。資于命門之火。所謂精足則氣旺。氣旺則神生。
神者血之華也。不信然哉。及觀古人治脫血。必用大劑獨參湯以挽之。豈血未至于脫。而反不可用人參乎。此亦余之所不解矣。故余治失血癥。上必顧其脾肺。下必滋其腎元。切禁苦寒以伐之。庶幾無愧于前哲。而不遺人夭枉也。
按上治五臟法也。胃多氣多血。暴吐成碗成盂。當火熾方盛時。必用四生丸。生地涼血。荷葉柏葉破血。假艾葉辛溫濟之。則血不復滯而歸經(jīng)矣。胸中氣塞。血成紫塊者。此必血菀于上。宜桃仁枳殼陳皮香附之屬。
破而降之。則氣平而血止矣。小便尿血。心移熱于小腸。清心蓮子加柏葉牛膝小薊主之。大便下血。元氣下陷。補中益氣加槐花槐角地榆主之。審其虛實而施治可也。至鼻衄。血沖清道。四生丸為最妙。虛則生脈散加黃芍藥以攝之。牙宣出血。六味丸加骨碎補。虛寒者。八味丸加骨碎補。生脈散亦效。此又豈法之所拘哉。
生地丹皮湯治脈數(shù)內(nèi)熱咳嗽痰血者。
懷生地牡丹皮川貝母(去心研)麥門冬(去心)廣陳皮(各一錢)炙甘草(三分)沙參(一錢)(如不止加阿膠一錢蛤粉炒成珠)加焙扁柏葉一錢。水煎服。如吐血。去門冬加荷葉艾葉?;蚣优汗?jié)童便。
當歸止血湯治脈弦脅痛氣逆者。
當歸(一錢)香附(一錢便制)生地(一錢)白芍藥(一錢酒炒)牡丹皮(一錢)蘇子(一錢)炙甘草(三分)廣陳皮(一錢)加焙扁柏葉一錢。水煎服。
白芨湯治內(nèi)傷吐血。
白芨茜草生地丹皮牛膝廣皮歸尾(各一錢)加荷葉蒂五個。水煎服。
補方見論內(nèi)
咳嗽
咳嗽。微疾也。連綿不已。則又痼疾也。夫豈容渺視哉。然咳則有聲無痰。虛怯者恒見之。或時咳一聲?;蜻B咳二三聲。日以為常。初不經(jīng)意。而羸已成矣。蓋肺出氣。腎納氣。升降往來。舒徐不迫。惟縱欲以竭之。以耗散之。而真氣餒。于是假咳而上達。豈可久之道哉。嗽則有聲有痰。其因多端。外則六淫。內(nèi)則七情。咸足以致之。經(jīng)謂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而肺為之總司。然六淫之中。風寒尤易犯。以肺主皮毛。而開竅于鼻。形寒飲冷則傷之。留而不去。為寒為熱。變遷不一。須審其風則解之。寒則散之。中病即止。若過于解散。則腠理疏而邪復襲。愈襲愈解。愈解愈襲。脾肺虛而元氣憊。反變成他癥而難療矣。況乎暑濕七情等因。又當隨感而施治者哉。竊思痰者。身之液也。外充皮膚。內(nèi)滋臟腑。氣為之化。血為之輔。相為灌溉而不可竭者。若久嗽不已。則腑腑精華。肌肉血脈。俱為耗引。消竭于痰。比之脫氣脫血。何多遜焉。獨不觀久嗽者。始而色瘁。繼而肉消。繼而骨痿。皆津液不能敷布乃至此。夫豈容渺視哉。故療之者。干咳。用地黃丸峻補其腎。
兼進人參以滋化源。痰嗽。風則解以辛涼。寒則散以辛溫。暑則清之。濕則燥之。燥火則潤之。七情則隨所因而調(diào)之。而總以扶脾保肺為首務。幸毋沾沾于逐痰也。
按痰又有酒濕而生者。六君子加葛粉澤瀉之類。有食積而生者。枳術加半夏曲陳皮甘草之類。有痰火而生者。二陳加栝蔞山梔黃芩之類。
有肺燥而生者。二冬加貝母栝蔞百合之類。有氣逆而生者。二陳加蘇子桑皮杜仲之類。此皆治標之治法。隨癥以投。第不可過甚耳。
嘔吐
凡病皆有虛實寒熱。而嘔吐為尤甚。良由治之者。喜溫暖而利攻伐。熱者熱之無遺。火癥臨之愈劇。攻者攻之殆盡。胃氣因而轉傷。于是有嘔之不止。而吐之勿絕。其不至危殆者幾希。蓋緣寒與實易辨。而虛與熱易淆也。
寒與實者?;騼?nèi)傷生冷。或客寒犯胃?;蜃盹枱o度?;蝻嬍呈Ч?jié)。脈必沉緊弦滑。而中焦脹滿不安。不有以溫之。則寒不除。不有以攻之。則滯不化。宜乎藿香平胃之屬。奏績易易也。若夫寒郁為熱。經(jīng)曰諸逆沖上。皆屬于火。
諸嘔吐酸。皆屬于熱。人咸知之。唯是不察其因。而漫以止吐藥投之。往往喜用香燥。殊不知嘔屬少陽。木中有火?;鹦匝咨?。肋之彌熾。甚至嘔綠水或如菜葉者。則膽中之汁也。使不急與梔連降之。則嘔逆何時而止耶。每見驚傷膽者。其病善嘔。先哲立溫膽湯。獨入竹茹。降氣降火。意可識矣。況乎胃屬土。畏木者也。木邪凌土。胃氣必傷。水谷不納。胃中之津液。竭盡無余。而下焦之氣。逆而上攻。比比胸膈痞塞。有似乎實。醫(yī)者從而伐之。則一線之氣立斷矣。故凡遇久吐傷胃。則必于清火中加人參以扶胃氣。然后徐進米飲。方能納也。嘗見古人治虛寒吐逆。用熱藥恐其捍格。反入黃連童便為向導。下安陰分。矧在熱癥。而反以火濟火乎。雖其間聲物俱出謂之吐。有聲無物謂之嘔。聲濁惡而長謂之噦?;蚱咔橹饔??;蛄鶜庵怀恕;蛩林缓??;蜿P格之不利。種種懸殊。療非一致。然茍能于虛實寒熱體勘精切。亦可無遺蘊矣。
治驗
一女子積勞后。忽發(fā)寒熱。嘔吐不止。三日夜罔間。凡用藿香二陳伏龍肝之類。皆不效。嘔至如菜葉青汁。形神俱疲。余急進山梔人參神曲茯苓一劑。其嘔漸止。后以人參調(diào)理而痊。
一女子因驚后。胃脘作疼。嘔逆不止。亦越三日矣。胸中時叫饑。但不能納谷味耳。且神昏譫妄。面見疹。及余按其脈則弦。而重取則空。弦者。驚傷膽之脈也。空者。胃氣虛之診也。疹者?;鹧咨现笠病S嘁赃h志茯神棗仁安神養(yǎng)胃。木香陳皮止痛平氣。山梔童便降火。稍入柴胡引經(jīng)。
倍用鉤藤止驚。一劑嘔止退。神安思食。再劑而愈。
二陳湯半夏茯苓廣皮(各一錢)甘草(三分)姜三片。水煎。如脈數(shù)煩熱嘔酸。加黃芩山梔鉤藤。甚則入黃連。如停滯。
加濃樸萊菔子枳實。如畏寒。加藿香木香。如因驚。加竹茹。如中氣虛。加人參石斛。虛寒入炮姜熟附。
頭風
凡頭痛之候。感于六淫者。其發(fā)各以時。惟頭風發(fā)不以時。或月計?;驓q計。
虛則愈頻。獨可異者。素問云。當先風一日則痛甚。不可出內(nèi)。至其風曰。則少愈。夫痛既以風而作。何先風反甚。風日反愈乎。蓋礎潤而雨。月暈而風。
凡氣機之動。每先形于所感。在天為風者。在人為肝。肝者風木之臟。而血藏焉。惟血虛則發(fā)熱。熱甚則生風。一經(jīng)感召。而病機之躍躍欲動者。則從少陽之火以上頭角。故頭風先患左半者以此。然木邪凌土。脾胃受克。頭痛甚者。必作嘔。乃由少陽入陽明。則侵及于右半者以此。可見頭風之疾。
乃本肝經(jīng)而作。腎水不能生肝木。肝木來乘脾土。惟以補中益氣。調(diào)中益氣。使清陽上升。入黃柏以降陰火。土生金。金平木。水制火。東垣先生深察病機。立方神應。非后人所幾及。于此見一班云。若漫作風治。去之不啻千里。希其效也得乎。
一大寒犯腦。頭痛齒亦痛。用補中益氣湯加麻黃附子細辛。
一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用調(diào)中益氣湯。
一挾熱頭痛。煩躁不寧。用茶調(diào)散。
一痰厥頭痛。因誤服疏風。脾胃虛損。頭旋吐痰。身重肢冷。頭苦痛如裂者。用半夏白術天麻湯。
一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用黑錫丹。
一眉棱骨痛。風熱痰氣上攻者。用選奇湯。
調(diào)中益氣湯升麻柴胡黃柏(酒炒)川芎甘草(各三分炙)蒼術(泔制)人參陳皮(各七分)黃(蜜炙)當歸蔓荊子(各一錢焙研)水煎。畏寒甚。加細辛三分。
茶調(diào)散黃芩(酒浸炒,二兩)川芎(一兩)白芷(五錢)荊芥(四錢)薄荷細茶(各三錢)為細未。每服三錢。茶送下。巔頂及腦痛。加細辛本蔓荊子各三錢。
半夏白術天麻湯半夏麥芽(各錢半)干姜(三分)白術(土炒)神曲(各一錢炒)黃柏(二分酒炒)人參蒼術(米泔制)天麻(煨)黃(蜜炙)陳皮澤瀉茯苓(各五分)水煎黑錫丹沉香附子(制)葫蘆巴肉桂(各五分)茴香(焙)補骨脂木香金鈴子肉豆蔻黑錫硫黃(與黑錫結砂各一兩)為末。研勻酒煮。面和丸。梧子大。陰干。每服五錢??招慕}湯送下。一方有陽起石五錢。巴戟一兩。
選奇湯防風羌活(各三錢)黃芩(一錢酒炒)甘草(三錢夏生冬炙)每服三錢。水煎熱服。
頭眩
經(jīng)言諸風掉眩。皆屬肝木。則眩者風之所作。而肝之所主。河間則責于火。
火炎上而動搖也。丹溪則責于痰。痰流動而沖溢也。然治火并治痰。而眩如故者何耶。良緣火之有余。本于水之不足。則壯水之主。錢氏六味丸加鹿茸是也。痰之所發(fā)。由于水之上泛。則益火之原。仲景腎氣丸補而逐之是也。使根本堅實。即枝葉扶蘇。孰得而震撼之哉。其次則莫如培土。木克土。而實藉土以自栽。有如思慮太過。則調(diào)以歸脾。勞役不節(jié)。則益以補中。
使心火寧而不盜母氣。肺金旺而化源益滋。更入杜仲枸杞山茱萸之屬。
上病下取。則鮮有不安者也。蓋眩為中之始基。中為眩之究竟。其所以致此者。未有不戕。賊真陰而得。則又何容諱耶。
一體虛之人。外感六淫。內(nèi)傷七情。皆能眩暈。當以脈證別之。
一氣虛者。乃清氣不能上升?;蚝苟嗤鲫柖?。當升陽補氣。血虛者。乃亡血過多。陽無所附而然。當益陰補血。此皆不足之癥也。痰涎郁遏者。宜開痰導郁。重則吐下。風火所動者。宜清上降火。外感四氣。散邪為主。此皆有余之癥也。劉宗濃辨之頗詳。要之素無病而忽眩者。當于有余中求之。素不足而眩者。當于先后天分之。不得以氣血該也。
本事川芎散治肝風眩暈。
山茱萸(一兩)小川芎人參山藥茯神甘菊花(各半兩)為末。每服二錢。酒調(diào)下。
鉤藤散治肝火頭暈。兼有痰者。
鉤藤陳皮麥門冬半夏茯神甘菊花人參防風白茯苓(各半兩)甘草(一錢)石膏(一兩)每服四錢。姜七片。水煎。
許學士二方。用意頗微。不可忽視。
鼻淵
鼻淵一名腦淵。以鼻之竅。上通腦戶。腦為髓海。猶天之星宿海。奔流到底。
骨中之髓。發(fā)源于此。故髓減則骨空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李瀕湖云。鼻氣通于天。天者。頭也。肺也。肺開竅于鼻。而陽明胃脈。環(huán)鼻而上行。腦為元神之府。而鼻為命門之竅。人之中氣不足。清陽不升。則頭為之傾。九竅為之不利。然肺主皮毛。形寒飲冷則傷肺。治者但見其標。不求其本。往往喜于解散。散之過。則始流清涕者。繼成獨涕。漸而腥穢。黃赤間雜。皆由滲開腦戶。日積月累。而至羸矣。使非參益其陽。麥冬五味斂其陰。佐以辛荑透其竅。腦戶何由而固耶。虛寒少入細辛。內(nèi)熱監(jiān)以山梔。又須六味丸加鹿茸枸杞等。下填腎陰。則精足者髓自充。尚何漏卮之足云。
補中益氣湯黃(一錢半蜜水炒)人參白術(炒土)當歸麥冬(各一錢去心)廣皮(七分)柴胡炙甘草升麻辛荑山梔(各三分炒黑)五味子(九粒杵)姜棗水煎。
補腦丸治鼻淵久不愈者。神效。
人參麥門冬(去心)茯苓杜仲(鹽水炒)肉蓯蓉(酒凈)山藥(飯上蒸切)熟地黃山茱肉(各二兩)黃(蜜水炒)枸杞子菟絲子(各三兩)鹿茸(酒漿微炙切片)五味子(各一兩)為末。另搗蓯蓉枸杞熟地麥冬。略添煉蜜和丸。如桐子。每服四錢。白滾湯下。
耳病
陰陽之用。互合成體。有如陽竅七。奇數(shù)也。而五臟開之。則主受。陰竅二。偶數(shù)也。而六腑輸之。則主化。然陽竅中。心肺為陰中之陽。則口鼻之氣。升降往來。無形而之有形矣。腎肝為陰中之陰。則耳目之竅。虛實交參。有形而之無形矣。故五色則目收之。五味則舌辨之。五臭則鼻吸之。五音則耳納之。然目之光猶外發(fā)。木中有火也。耳之聰惟內(nèi)受。水性潤下也。恒見腎氣足者。耳中之墨充塞。而聽愈聰。腎氣虛者。耳中空竅無礙。而聽愈背。明乎此理??梢娚訇幹畾狻2赜诙?。而其外蔽者。則少陽之風火。擾亂相扇。驅其外邪斯得矣。若夫腎氣不充。少陰之脈不至。惟峻補真陰。入以鎮(zhèn)墜之品。則氣不上亂。復其司聽之職。則虛而能受。如空谷之音。附應立赴矣。不知者。妄以外導法。欲令氣通。則陰內(nèi)陽外。豈能越出而失其常經(jīng)乎?;蛴衷?。心開竅于舌。寄竅于耳。凡用心過度。火為之擾。然鳴則有之。聾則未也。
究之心腎不交。水不升故火不降耳。至痰火為患。耳如蟬鳴。降氣則痰下。
益水則火息。亦不越攝氣歸元之旨也。
一色欲損腎。六味丸入杜仲牛膝沉香黃柏枸杞磁石。
一耳中干結。耳鳴而聾。柴胡聰耳湯。
一上焦熱。耳鳴而聾。及出膿汁。蔓荊子散。耳痛生瘡。黍粘子湯一停耳。耳中有膿。用桑螵蛸炒。入六味丸。
柴胡聰耳湯連翹(四錢)柴胡(三錢)炙甘草當歸人參(各一錢)水蛭(五分炒)虻蟲(三個去殼足炒)麝香(少許)上除后三味別研外。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煎去渣。入三味末再煎。食遠服。
蔓荊子散甘菊蔓荊子桑白皮麥門冬生地赤茯苓赤芍藥前胡(各一錢)炙甘草升麻木通(各三分)姜棗水煎。
黍粘子湯昆布蘇木生甘草蒲黃龍膽草(各二分)黍粘子連翹生地炙甘草當歸黃芩黃連(各三分)柴胡黃(各四分)桔梗(一錢半)桃仁(三個去皮尖)紅花(少許)水煎。
六味丸懷熟地(八兩)山茱萸淮山藥(各四兩)牡丹皮澤瀉茯苓(各三兩)磁石(一兩醋七次)沉香(五錢)牛膝杜仲(鹽水炒)枸杞子(各二兩)黃柏(一兩鹽水炒)為末。添煉蜜糊丸。每服三錢。青鹽湯下。
目病
凡竅各司其一。而唯目。則五臟之精華。皆上注焉。其瞳子。則水之晶而火之用也。黑膏者。木之脂。白膏者。金之液。木火金水。合聚其彩。重重裹之。而神乃外發(fā)。故其光之所射。無遠不照。無微不察。猶天之有日月也。然人但知其發(fā)之用在木火金水。而不知其藏之妙獨在于土。土無光者也。而上下眼胞則主之。以司開闔。故晝則開而屬陽。夜則闔而屬陰。有陰之闔。正以濟陽之用。木火金水。皆藏于土中。乃發(fā)露而不窮。此造化之巧。本于能藏也。試觀之木膏入土。年久成珀。銅坑在土??涨嗄松?。井中水。則澄澈。石中火。則光焰。無在不藉土為用。東垣云。五臟六腑之精氣。皆稟受于脾土。
貫于目。脾者諸陰之首。目者血脈之宗。脾虛則五臟之精氣。皆失所司。不能歸明于目矣。茍心煩事冗。飲食失節(jié)。勞役過度。則百脈沸騰。復感外邪。
而諸病生焉。善治者。必理脾胃。養(yǎng)血安神。而驅風清火。治標之法。可暫而不可常者。若夫色欲損腎。則腎肝之陰。真水真火。不可一日而缺。尤急宜講求者也。
一目疾感風寒。脈浮洪或緊。宜發(fā)散。后加甘菊蒺藜決明枳殼。涼血。生地丹皮。
一日疾紅赤。不畏風寒。脈數(shù)疾者。用甘菊蒺藜決明山梔酒芩酒連當歸枳殼。
一眼胞浮腫。防風通圣散主之。微腫而虛。用蟬殼茯苓決明山藥木通麥冬或加白術。
一目疾有星翳。用蒺藜木賊決明谷精當歸生地蔓荊子青葙子。
一眼目昏花。視物不明。因思慮者歸脾湯。勞倦者補中益氣湯。郁怒者加味逍遙散。腎水不足。滋陰腎氣丸。真火不足。濟陰地黃丸?;虬宋锻杓由吃份疝艰坭阶?。
一瞳神散大。用遠志茯神棗仁人參枸杞山藥五味。
一肝腎氣虛。兩目昏暗。視物不明。用加減駐景丸。
一雀盲。至夜則目不見。用補中益氣湯加枸杞子山茱肉山藥。
一沿眶爛眼。用甘菊白芷各二錢。樸硝五錢。杏仁十七粒。膽礬三分。羌活一錢。水二鐘。煎一鐘。凈洗神應。
一東垣治飲食勞役所傷。視物昏花。用益氣聰明湯。
一婁全善治目珠疼。至夜尤甚。及點苦寒藥反疼者。用夏枯草四兩。香附末二兩。甘草四錢。清茶調(diào)服二錢良效。
防風通圣散防風川芎當歸薄荷芍藥大黃(炒)麻黃連翹芒硝(各五錢)石膏黃芩桔梗(各一兩)滑石(六兩)山梔荊芥白術(各一兩土炒)甘草(二兩)為末。每服二錢。姜水煎服。
滋陰腎氣丸熟地黃(三兩)生地黃(四兩)牡丹皮當歸山茱肉山藥柴胡五味子(各五錢)澤瀉茯苓(各二兩五錢)為末。蜜丸。每服三錢。淡鹽湯下。
濟陰地黃丸五味子麥門冬當歸身熟地黃肉蓯蓉山茱肉干山藥枸杞子甘菊花巴戟肉(各等分)為末。蜜丸。每服三錢。白湯下。
加減駐景丸菟絲子(半斤酒制)當歸熟地黃(各五兩)車前子(焙)五味子枸杞子(各二兩)楮實子川椒(炒各一兩)為末。蜜丸。每服三錢。溫酒下。
益氣聰明湯人參黃(蜜水炒)炙甘草(各五錢)升麻葛根(各三錢)蔓荊子(錢半焙研)芍藥(酒炒)黃柏(各一錢)每服三錢。水煎。
調(diào)經(jīng)論
經(jīng)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靈樞曰。婦人有余于氣。不足于血。月下。數(shù)脫血。
任沖并傷。又曰。二陽之病發(fā)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為息賁者。不治。由是觀之。天癸者。天一所生之水也。月事者。月屬陰。其盈虧應潮汐。猶女子之月信也。任沖二脈。皆起于會陰。為經(jīng)脈之海。故女子月事。以三經(jīng)主之。經(jīng)何以言二陽之病發(fā)心脾。則女子不月。蓋二陽者。乃指足陽明而非手陽明。足陽明者。胃也。心為之母。脾為之助。胃乃水谷之海。
病則飲食少衰。而水谷不榮。以女子心思偏執(zhí)。心不生血。而月事衰少。心火偏盛。而月事暴下。脾不統(tǒng)血。而月事過多。脾陰不足。而月事早絕。皆謂之不月。先期過期。血崩經(jīng)閉。不以時下也。其傳為風消者。風屬肝木。病善怒。木有余。則脾益不足。故肌肉消瘦。其傳為息賁者。土不生金。心火乘之。
故肺氣喘促。而為不治之候也。明乎此而知天癸者。先天所稟之血脈。而沖任為之蓄泄。心脾者。后天所生之血脈。而陽明為之灌溉。故先天不足者。滋其腎陰。后天不足者。調(diào)其心脾。其理雖殊。而實一致。治法有能外之者哉。
一婦人多思慮。損傷于脾。月水過多。歸脾湯主之。兼郁火。先期而至。加柴胡山梔牡丹皮。
一婦人多怒傷肝。經(jīng)水或前或后?;虬l(fā)寒熱?;騼?nèi)熱口苦。脈弦數(shù)。小柴胡湯加當歸香附。如月水衰少。四物湯加香附續(xù)斷。月水過多。四物湯加香附阿膠白術茯苓。
一婦人勞役所傷。面黃唇白。四肢乏力。經(jīng)水過多?;虮┫虏恢埂Qa中益氣湯。加阿膠珠炮姜炭。五味子。經(jīng)水衰少。十全大補湯。八珍湯。人參養(yǎng)榮湯。
一婦人陰虛火動。稟賦素弱?;蚬钦魺?。用加味逍遙散。間進六味丸。或八珍湯加秦艽條芩香附阿膠之屬。
一婦人氣滯血凝。經(jīng)水過期。至則腹痛。乃下焦有寒也。四物湯加吳茱萸桃仁肉桂牛膝澤蘭香附。
一婦人肥盛多痰。經(jīng)行過多。六君子湯加歸芍阿膠?;蜓?。八珍湯加杜仲山茱肉。
一婦人虛寒。脾不統(tǒng)血。補中益氣湯加姜附山茱肉。兼進八味丸加五味子?;虬苏錅影⒛z蘄艾。
一婦人心火熾甚。煩熱脈數(shù)。經(jīng)水過多。加味歸脾湯加麥門冬?;蚯逍纳徸语嫾由綏d。
一婦人臨經(jīng)。感冒風寒。參蘇飲加減。寒熱往來。名熱入血室。小柴胡湯加丹皮生地。脈不數(shù)。加當歸香附。兼停食仍與內(nèi)消。
一婦人臨經(jīng)感氣。經(jīng)反凝滯。逍遙散加木香廣皮香附。去白術?;蛉霌彳?。
一婦人臨經(jīng)。因飲冷水。凝結不行。平胃散加芎歸。如久而不行。少腹脹痛。
四物湯加肉桂牛膝茯苓廣皮。
一婦人受暑熱。經(jīng)水過多。清暑益氣湯。虛者生脈散。實者香薷飲。
一婦人飲食不運?;蚴ю噦?。血暴下崩。先理中氣。使食轉化。后與補脾。
一婦人血虛有火。月經(jīng)耗損。漸至不通。日漸羸瘦。而生潮熱。慎毋以毒藥通之。宜用柏子仁丸澤蘭湯。
一婦人去血過多。惡寒發(fā)熱。作渴煩躁。用人參二兩。棗十枚。水煎服。
一師尼寡婦室女。乍寒乍熱。肝脈弦長而出魚際。用生地黃丸。
附時珍月經(jīng)辨李時珍曰。女人之經(jīng)。一月一行。其常也。或先或后?;蛲ɑ蛉?。其病也復有變常。而古人并未言及者。不可不知。有行期只吐血衄血?;蜓鄱鲅?。是謂逆行。有三月一行者。是謂居經(jīng)。俗名按季。有一年一行者。是謂避年。有一生不行而受胎者。是謂暗經(jīng)。有受胎之后。月月行經(jīng)。而產(chǎn)子者。是謂盛胎。俗名垢胎。有受胎數(shù)月。血忽大下。而胎不隕者。是謂漏胎。此雖以氣血有余不足言。而亦異于常矣。女子二七天癸至。七七天癸絕。其常也。有女年十二十三而產(chǎn)子。如楮記室所載平江蘇達卿女。
十二受孕者。有婦年五十六十而產(chǎn)子。如遼史所載亟普妻。生二男一女者。此又異常之尤者也。業(yè)醫(yī)者之于此類??忠嘁肆粜难伞?/span>
歸脾湯人參白術(土炒)茯神黃(蜜炙)棗仁(炒研各二錢)遠志(甘草湯凈焙)當歸(各一錢)木香甘草(炙各五分)龍眼肉(七枚)姜棗水煎。加柴胡山梔牡丹皮。名加味歸脾湯。
逍遙散白術(土炒)茯苓當歸白芍藥(酒炒)柴胡(各一錢)炙甘草(三分)姜水煎。加山梔牡丹皮。名加味逍遙散。
八珍湯人參白術(土炒)熟地黃當歸茯苓(各一錢)白芍藥(酒炒一錢)川芎(五分)炙甘草(三分)姜棗水煎。
四物湯當歸(一錢)熟地黃(一錢)白芍藥(酒炒一錢)川芎(五分)水煎。
六君子湯人參白術(土炒)茯苓半夏陳皮(各一錢)炙甘草(三分)姜棗水煎。
清心蓮子飲黃芩人參麥門冬蓮肉柴胡地骨皮車前子(焙各一錢)水煎。
柏子仁丸柏子仁(焙研)牛膝(酒拌)卷柏(各半兩)澤蘭續(xù)斷(酒炒各二兩)熟地黃(三兩)為末。入地黃膏。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招拿罪嬒隆?/span>
澤蘭湯澤蘭(三兩)當歸(酒拌一兩)白芍藥(酒炒一兩)甘草(五錢)為粗末。每服五錢。水煎服。
生地黃丸生地黃(一兩酒拌杵膏)秦艽黃芩柴胡(各五錢)赤芍藥(一兩)上為細末。入地黃膏。加煉蜜少許。糊丸。每服三十丸。烏梅湯下。日進二服。
帶癥論
張子和曰。十二經(jīng)與奇經(jīng)七脈。皆上下周流。惟帶脈起少腹之側。季脅之下。環(huán)身一周。絡腰而過。如束帶之狀。而沖任二脈。循腹脅。夾臍旁。傳流于氣沖。屬于帶脈。絡于督脈。沖任督三脈同。起而異行。一源而三歧。皆絡帶脈。因諸經(jīng)上下往來。遺熱于帶脈之間??蜔嵊粢帧0孜餄M溢。隨溲而下。綿綿不絕。是為白帶。資生經(jīng)載一婦?;紟?。有為灸氣海未效。次灸帶脈穴。
在兩脅季肋下一寸八分。有鬼附耳云。昨日灸亦好。只灸我不著。今灸著我。我去矣。遂愈。
劉宗濃曰。帶下多本于陰虛陽竭。營氣不升。經(jīng)脈凝澀。衛(wèi)氣下陷。精氣積滯于下焦奇經(jīng)之分。蘊釀而成。以帶脈為病得名。亦以病形而名。白者屬氣。赤者屬血。多因醉飽房勞。服食燥熱所至。亦有濕痰流注下焦者。腎肝陰淫濕勝者?;蝮@恐而木乘土位。濁液下流?;蛩寄綗o窮。發(fā)為筋痿。所謂二陽之病發(fā)心脾也?;蛴嘟?jīng)濕熱。屈滯于少腹之下?;蛳略摾?。子宮濕淫。治之之法?;蛳禄蛲??;虬l(fā)中兼補。補中類利。燥中兼升發(fā)。潤中兼溫養(yǎng)。
或溫補?;蚴諠?。諸例不同。亦病機之活法也。
帶下一癥。素問歸于任脈。明堂歸于帶脈二穴。子和擴而充之。以帶為約束諸脈。而會合沖任督諸經(jīng)。郁熱淫溢。皆由帶脈滲漏而下??芍^原委燦然矣。而宗濃則本陰虛陽竭。及諸病機治法。至詳且悉。比之丹溪專重濕痰。子和單主濕熱。則懸絕也。然男子遺精之外。有赤白濁。女子崩漏之外。
有赤白帶。而帶獨重于濁者。以女子七情偏勝。抑郁為多。綿綿而下。無休止也。須察其五臟之偏甚。所感之虛實?;蚯寤蜓a?;蛏嵯孪?。大抵虛多而實少。熱多而寒者。亦不乏也。故子和所論者尋其原。而宗濃所列者盡其變。至立齋以帶分五色。則又推展言之耳。
一崩帶向以崩為肝虛有火。而血不能藏。帶為脾虛有濕。而氣不能攝。然帶癥而面青脈弦。多郁怒者。能不調(diào)其肝乎。崩癥而面黃脈弱。多倦怠者。能不補其脾乎。則又在于臨病變通矣。
一帶癥元氣虛者。補中益氣湯歸脾湯加酒炒椿根皮最妙。真陰虧者。六味地黃湯加酥炙鹿茸。兼肝火。加味逍遙散入椿皮?;虬苏錅哟黄ぁ?/span>
作丸亦勝。內(nèi)熱者加黃芩香附。半產(chǎn)者入杜仲阿膠。
一帶證肥人多因氣虛有痰。瘦人多因血虛有火。未有不從調(diào)補而愈者。
若專主痰火。則失之矣。每見久而不止。去之過多。必致少腹重墜而痛。
肌肉消瘦。虛癥畢見。骨脈為枯矣。以是知帶之為物。精血所攝。所云濕熱者。乃言現(xiàn)癥之標。而實本沖任帶所至。焉可不求其原而治之哉。
治驗
一儒者內(nèi)室。素患帶下。時作時止。后因過勞。帶遂不止。腹重墜。疼痛異常。
余以補中益氣湯。加肉蓯蓉山茱肉杜仲牡蠣粉。數(shù)劑得減。后以八珍丸加蓯蓉杜仲椿根皮。調(diào)理而愈。
一女子帶下半載。肌肉憔瘦。余以補中益氣湯加酒炒椿根皮。三四十劑。
以六味地黃丸相間服之。帶遂止而肌肉亦長。乃愈。
補中益氣湯人參(一錢半)黃(蜜炙一錢)白術(土炒一錢半)甘草(炙三分)當歸(一錢)陳皮(八分)柴胡(三分)升麻(三分)姜棗水煎。加椿根皮一錢半。酒炒。腰痛。加杜仲山茱肉肉蓯蓉。頭風。加本白芷各三分。濕熱。加蒼術黃柏各五分。澤瀉七分。
妊娠論
女子之有娠也。構精于腎。受先天之氣以成。資養(yǎng)于脾。根據(jù)后天之氣以長。
則是腎與脾者。為始終生成之本也。而治之者。獨不專重二經(jīng)。必始于清火而終于理氣。則胎氣得安而母氣得健者。此何以故。殊不知天非此火。
不能生萬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蓋男女構精。俱藉此命門之火。種于無形之先。而精血聚合。結于有形之后。此雖腎陰為主。而沖任厥陰之脈。皆資養(yǎng)于胞。而其火獨上沖而逆。所以女子重身。嘔惡阻味。月事不以下。蓋沖脈之血海衰。而胞絡之火熾。任脈之宗氣弱。而陽明亦不能獨旺。素問所謂諸逆沖上。皆屬于火。又曰少火生氣。壯火食氣。故當百日之內(nèi)。亟亟補土而食反不下。往往清火平逆而反得安也。迨四五月來。飲食漸入。母氣日衰。母氣既衰。則不能約束于胎而胎氣寢大。必需白術健母之氣。條芩益子之陰。加以陳皮利其氣。而胎始得安。又如子煩者。心火也。子嗽者。
肺火也。子懸者。肝火也。子腫者。脾火也。均宜麥冬條芩桑皮紫菀生地知母之類。隨癥選用。未有不從內(nèi)熱所致。進而七八月。母氣愈弱。母血亦虧。
又必須八珍兼補氣血。及阿膠條芩陳皮香附縮砂之屬。且固且利。則母氣健旺。而胎雖長。約束有制。蓋母之氣血有以運之。則不致胎氣滋大。母反不得展舒也。迄九十月矣。此時氣血必欲補。而胎氣又必欲利。蓋氣血不補。無以為生育之藉。而胎氣不利。未免有難產(chǎn)之虞。故丹溪謂八九個月內(nèi)。服達生散數(shù)貼甚好。蓋達生散中。用大腹皮為君。使氣疏達于母腹之中。營運于胞胎之外。又以紫蘇陳皮佐之。參術歸芍。補而不滯。有熱則加黃芩。煩躁則入生地。滋養(yǎng)陰血。始終不為火所銷鑠。而分娩之時。猶有慮其不易產(chǎn)者。吾未之聞。即或受胎以及彌月。間有外邪乘襲。七情所傷。
當分輕重緩急。以固胎為主。兼以解利。隨癥施治。內(nèi)經(jīng)所謂有故無殞。亦無殞也。若無故而誅伐之。又豈有不殞者哉。
一妊娠惡食??驮蛔钀骸=?jīng)云女子重身。百日惡味。且妊娠一二月。足厥陰少陽脈養(yǎng)之。厥陰少陽。屬木。有火。善嘔。婦人性又易怒。肝木有余者多肝欲收。故喜食酸物。丹溪治一婦嘔逆不止。服參術反甚。以抑青丸投之。遂平。蓋此意也。一方用藿香濃樸茯苓炙甘草廣皮竹茹。有熱加黃芩山梔。血虛加當歸芍藥。氣虛加人參白術。或均入半夏。俗謂礙胎。蓋千金方每用之。及湯泡油焙亦可。
一妊娠三四月。手少陰太陽脈養(yǎng)之。少陰太陽。屬火。丹溪曰。火能消物。造化自然。故有三四月而墮胎者。必于滋補中兼清火。有患子懸者。胎上搶心。用條芩香附末各二錢調(diào)服即安。
一妊娠五六月。足太陰陽明脈養(yǎng)之。太陰陽明。屬土。胎盜脾氣以自養(yǎng)。則土益虛。束胎丸為安胎圣藥也。血虛加歸芍。氣虛加人參茯苓甘草。漏胎加阿膠。
一妊娠七八月。手太陰陽明脈養(yǎng)之。太陰陽明屬金。主氣。八珍湯加黃芩阿膠杜仲之類?;蛉胱咸K陳皮以利其氣。
一妊娠九十月。足少陰太陽脈養(yǎng)之。此時受氣將足。宜預服達生散及獨參湯。補助真氣。胎自易產(chǎn)。人參補肺氣。金生水而少陰益得力矣。
一妊娠子煩。用麥冬知母茯苓黃芩。子腫。用五皮飲加白術車前條芩枳殼。隨癥加減。子嗽。用門冬紫菀桑皮知母桔梗竹茹。有血加阿膠。其外感嗽者。仍與解利。
一妊娠外感瘧痢。嘔吐泄瀉。俱用常法。但不可峻利。及損胎氣耳。
一妊娠七情所傷。及饑飽勞役。仍用補中歸脾逍遙等湯加減施治。
一妊娠轉胞小便不利。用升提兼補氣血。如肝經(jīng)郁熱。小柴胡湯加山梔生地木通。如子宮下脫。亦屬肝火。兼升兼清。乃效。
一婦人素有虛寒。即懷娠不可寒涼者。仍須溫補?;蜻^服寒涼。恣啖生冷而成病者。亦須以熱藥挽之。不得拘于常例也。
半夏湯治妊娠阻惡不食。
半夏(一錢湯泡七次)茯苓(一錢)紫濃樸(五分姜制)炙甘草(三分)廣皮(一錢)(內(nèi)熱)條芩(一錢)(胃寒)藿香(一錢)(或加)人參(一錢)竹茹一團。姜三片。熟砂仁末七分。水煎。
束胎丸白術條芩廣皮各等分。為末。水發(fā)丸。虛者人參湯下。多怒者砂仁湯下。
知母湯治子煩。
知母(一錢)麥門冬(一錢)竹茹(一團)廣皮(七分)炙甘草(三分)茯苓(一錢)燈芯二十根。姜一片。水煎。
紫菀湯治子嗽。
紫菀茸(一錢)桑白皮(一錢)桔梗(七分)麥門冬(一錢)前胡(六分)茯苓(一錢)廣陳皮(七分)炙甘草(三分)阿膠珠(一錢)姜一片。水煎。
黃芩湯治子懸。
黃芩香附(便制)各等分。為末。水調(diào)二錢服。
大腹皮湯治子腫。
大腹皮(一錢五分)桑白皮(蜜炒一錢)生姜皮(五分)茯苓皮(一錢半)廣陳皮(一錢)白術(土炒一錢)條芩(七分)車前子(二錢焙研)木瓜(七分)大棗二枚。水煎。
八珍湯六七八月。用此養(yǎng)胎。
人參(一錢)白術(一錢土炒)條芩(一錢)阿膠(二錢蛤粉炒)廣皮(一錢)當歸(一錢)杜仲(一錢鹽水炒)白芍藥(一錢酒炒)茯苓(一錢)炙甘草(三分)撫芎(三分)香附(一錢酒炒)加砂仁末五分。姜一片。水煎。
達生散大腹皮(三錢)人參陳皮(各半錢)白術(土炒)當歸(各一錢)白芍藥(一錢酒炒)炙甘草(三分)紫蘇(五分)白術(土炒)當歸(各一錢)上作一服。入青蔥五葉。黃楊腦七個。或加枳殼砂仁。以水煎。食后服。于八九個月內(nèi)服十數(shù)帖。甚得力。夏月。加黃芩。春月。加川芎。氣虛。加參術。
氣實。倍香附陳皮。血虛。加當歸熟地。形實。倍紫蘇。性急。加黃芩。有熱。加生地。有痰。加半夏。食積。加山楂。別有他癥。以意消息。
抑青丸連黃(四兩)為末。蒸餅糊丸。服。
小產(chǎn)論
婦人正產(chǎn)。猶瓜粟之熟脫。乃候至而氣足。半產(chǎn)。如草木之催殘。乃枝萎則實落。蓋一順而一逆也。順則不計月之足否??偀o礙于經(jīng)絡。逆則無問月之多寡。均有傷于經(jīng)絡。何以言之。如妊娠一二月。足厥陰少陽脈養(yǎng)之。三四月。手少陰太陽脈養(yǎng)之。五六月。足太陰陽明脈養(yǎng)之。七八月。手太陰陽明脈養(yǎng)之。九月。足少陰脈養(yǎng)之。十月。則受氣足而生矣。茍女子性不善調(diào)。
動靜違和。既不遵乎胎教。乃輕率而躁妄。以致半產(chǎn)漏下。或三四月而墮者。則傷手少陰太陽。后至二經(jīng)而必復墮。五六月而墮者。則傷足太陰陽明。后至二經(jīng)而必復墜。甚且三四次。五六次。而終不成孕者有之。故凡遇半產(chǎn)者。必需兼補氣血。加阿膠香附。調(diào)養(yǎng)于被傷之余。預固于復孕之日。
使至其所傷之經(jīng)而不墮。則不患復墮矣。且當其欲墮時。有因暴怒而傷。
有因閃挫而損?;蛳纫娂t而胎未移。尚可固而安者。或腹疼甚而小腹墜。
不可挽而留者。有小產(chǎn)后去血過多。元氣虛脫。而肢冷脈微。用大溫補而愈者。有小產(chǎn)后去之不盡。腹尚疼痛而琳瀝未止。兼破惡血而痊者。種種不一?;蜓a或瀉。尤宜斟酌而不可忽耳。
一小產(chǎn)有一二月而墮者。俗以為過期。腹痛凝結而下。殊不知足厥陰少陽。受傷而孕不固也。治者宜膠艾八珍之類補之。不可誤認為凝經(jīng)也。
一小產(chǎn)年壯氣盛。跌撲而傷。宜先去瘀而后補之。質(zhì)弱經(jīng)傷。屢墮而下。即當大補氣血。而兼以去瘀可也。
一小產(chǎn)下血不止。用補氣養(yǎng)血湯。心腹疼痛。用補血定痛湯。
一胎氣不固。時常小產(chǎn)。宜預服安榮湯。加人參以固胎元。
治驗
一儒者內(nèi)室。初秋小產(chǎn)。去血過多。大汗如雨。肢泠脈微。以人參理中湯倍參。加黃歸芍。連進二三劑。四肢漸暖。汗止脈出。繼以人參調(diào)理而安。
一女子小產(chǎn)。腹中大痛。治者誤行溫補而愈甚。用補血定痛湯。復下瘀滯。腹痛遂減。
膠艾湯阿膠(一兩蛤粉炒成珠)艾葉(半兩)水煎服。
補氣養(yǎng)血湯人參黃(蜜炙)白術(土炒)當歸白芍藥(酒炒)阿膠珠香附(各一錢酒炒)艾葉川芎炙甘草(各五分)青皮砂仁(各七分)水煎。
補血定痛湯白芍藥當歸熟地川芎(各一錢)玄胡索(七分)桃仁泥紅花(各三分)香附青皮澤蘭牡丹皮(各五分)水煎。
安榮湯當歸白芍熟地川芎阿膠香附白術黃芩縮砂糯米桑寄生各等分。水煎。
大產(chǎn)論
婦人易產(chǎn)。由于氣血之強。則兒身之轉也捷。難產(chǎn)。由于氣血之弱。則兒身之轉也滯。捷則子安而母亦安。滯則子危而母亦危。故善治者。必扶元氣。
而調(diào)血次之。疏利又次之。蓋女人懷娠十月。雖藉五臟之陰。六腑之陽。十二經(jīng)脈養(yǎng)成而足。其實則元氣載之舉之也。且胞系于腎。肺為之母。子虛則補其母。陽生陰長。氣旺則期未及者能安。期既及者能送。故當彌月。必需大進人參。而臨期為尤要。抑兒之居母腹。朝夕與俱。寢食與共。入息與處。加以數(shù)月之久。譬如持重物而遠行。雖有勇者。我知其力怯而氣懦矣。
世或不察。輒畏人參不敢服。謂補助胎氣。恐其娠大難產(chǎn)。不知氣旺。則胎有所束而展舒便。氣弱。則胎無所制而傳送艱。徒用葵子滑石脫穎等取其滑而利。遇氣血盛旺者亦可。氣血衰弱者。有不反耗其氣乎。故臨盆時。
多服人參。佐以芎歸杜仲茯苓陳皮等。則庶乎其易產(chǎn)矣。
一孕婦只腹痛。未產(chǎn)也。連腰痛甚者。將產(chǎn)也。蓋腎候于腰。胞系于腎故也。
一分娩難產(chǎn)。及胞衣不下等。宜預服無憂散。
一妊娠因跌仆。子死腹中。惡露妄行。疼痛不已。口噤欲絕。用芎歸湯。
一分娩交骨不開。至五七日不下垂死者。用加味芎歸湯神效。婦人年長初孕。及素難產(chǎn)者。宜預備服。
無憂散當歸川芎白芍藥(各七分)木香甘草(各五分)炒枳殼乳香(各一錢)血余灰(四分)為末。分二服。水煎去渣用。
芎歸湯當歸(一兩酒洗)川芎(七錢)分四服。水煎。將干。投酒盞半。煎五七沸溫服。若子死腹中。立便逐下。若腹痛隨止。子母俱安。又治臨產(chǎn)難生。胞衣不下。及產(chǎn)后血暈不省。惡露不止。身熱頭疼。一切等癥。
加味芎歸湯川芎當歸(各一兩)血余(一握燒灰存性)龜板(一個酥炙)為末。每一兩。水煎。俟人行五里許立下。蓋此方覺難產(chǎn)。及雖產(chǎn)。兒不易下者。即須服之。有挽全保救之功。余曾屢試神效。幸廣傳之年長初產(chǎn)。
及久患難產(chǎn)者。為天下幸甚。
心
嘗聞之有所云天心者。仰而觀之。浩浩焉。邈邈焉天之大不可測也。而何從見其心。素問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則疑以離為天之心矣。心果若是之虛且明乎。子思作中庸。首揭天命之謂性。而子輿氏則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則是又以天心即人心矣。可見心之為物。存者其誠。而發(fā)者其明也。忠者其體。而怒者其用也。若易誠而妄。則心之病一。
易明而昧。則心之病二。易忠而欺。則心之病三。易恕而忍。則心之病四。試思天之所以貴乎人。與人之所殊乎物者。非此心乎。存之為君子。去之則異類。茍或不克操之。任其出入。而莫知其鄉(xiāng)。將何以立于天壞間耶。蓋天理者。人之所以為心也。惟在攝之正之。公之平之。以之立身。以之垂后。無不由于此中。人蓋可忽乎哉。
肝
喜怒者情之常。使必有喜而無怒。則矯矣。雖然。人情貴于坦適。尤貴于安和。茍乘一時之忤。執(zhí)一己之偏。則未有不悔于事后者。經(jīng)曰。肝者將軍之官。其病善怒。毋論乖違謀慮。傷于拂郁。尤可言也。憤亂機務。敗于經(jīng)緯。不可言也。故古來大怒必出于大忍。則有濟。輕怒必出于不忍。則多暌。任情一往。不審從違者。婦寺之見也。從容不迫。按節(jié)而動者。大度之舉也。是以器識宏遠之流。見天下無可怒之事。見天下無可嫉之人。及其怒且嫉也。
如天之雷霆。然偶一發(fā)焉。而天下莫不懾服者。有以畏其不測也。然則人之喜怒不常者。其亦可以自反矣。
脾
今夫塊然者地耳。萬物于焉資生。賴大氣以舉之也。所謂具坤靜之德。而有干健之運耶。于人則脾應之。而其要有三。一主飲食。人一日不再食則饑。陰之五宮。生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所云傷者。非不及之足患。而太過之足患。亦不特太過之足患。而不節(jié)之足患。惟養(yǎng)生者慎之。至云高梁之變。饒生大疔??晌贩?。一主四肢。出作入息。人之常也。思邈謂運樞不壞。流水不腐。每見安享之人。筋骨恒柔。辛勤之人筋骨恒強。第不堪過竭耳。一主思慮。事不廢思。凡經(jīng)營猷業(yè)。鮮不從思中來。殆心之精華而運于脾者。使或竭于無益之鄉(xiāng)。而不留意正大之規(guī)。雖窮神竭慮曷貴焉。嗟嗟。
吾人止此身耳。佛印有云。三十年功名富貴。過眼成空。何不猛與一刀割斷。余謂三十年功名富貴。過眼成空。何不猛與垂不朽業(yè)。否則大負此心思也矣。
肺
古人嗇氣。如持至寶。何若是之甚哉。孟子曰。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夫是氣也。善養(yǎng)之則塞天地。配道義。不善養(yǎng)之。則自餒而已矣。素問云。一息不運。
則機緘窮。一毫不續(xù)。則穹壞判。浮屠之言曰。一氣不至。何處安身立命。由是知氣之所系大矣。而肺實主之。肺者相傅之官。治節(jié)出焉。治而出之以節(jié)。可見相傅之度。雍容不迫。無所事于囂張矣。及觀希夷先生。收視返聽。
葆神毓精。而終日。惟默運于一息之中。乃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今人縱不能師一二。奈何多言損氣外。而所以暴殄之者。慮無不至。盍亦反而思諸。
腎
凡人有切于己者。無不珍恤。而獨至精至要之所。反不之恤者。色是也。男子二八精通。八八精絕。言其常也。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言其妄也。殊不知此真陰。賦于先天。則有盈怯。資于后天。則有薄濃。矧且情欲交攻。勞役并侵。益少損多。豈堪供無窮之耗哉。故無病者。嗜之而成病。有病者。犯之而致死。東坡謂傷生之事非一。而好色者。必亡也。至逐聲伎。干非分。敗德喪簡。失業(yè)亡家。為神人所誅。隱曲難問者。尤不可言。即或稟賦過度。奉養(yǎng)素豐。足以樂而忘倦。胡不將此精力。立德立功立言。以垂來茲。乃耗于無用之地而為快哉。則亦不思之甚矣。
療醫(yī)
醫(yī)之為道。所系非偶。人之寄也以死生。我之任也以陰。天下之至重惟命。一旦委付于我。則調(diào)劑之補瀉。性味之寒溫。草木之良毒。投之當則仆者起。骨者肉。夭者堅。奪造化之權。而不是過。否則見不審。識不精。稍或舛誤。有所害于人者。即有所害于己。人之父母妻子。與我無異。非病之必不可挽。而命數(shù)有盡。我忍聽其哀號也哉。故醫(yī)之臨病。勝于臨敵。運籌幃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良將是也。存乎呼吸之間。而遠退二豎之舍。良醫(yī)是也。察色不可不精。審聲不可不詳。持脈不可不靜。辨癥不可不細。既責其有。又責其無。既求其始。又慮其后。既達其常。又通其變。必使有濟無損。有利無害。慊于己而無怨于人。庶陰德可積。冥譴可逃矣。噫。難言哉。
心術
醫(yī)本仁術也。見人疾苦。則起悲憫。伊芳之屬望既殷。非我救之而誰哉。臣董先生。恒謂余曰。凡療疾。藥救固遲。丹救亦緩。惟心救最靈。要非藥與丹之緩也。茍中心不切。則視之易忽。而審之不精。安能得病之本末。握而擒之。使必從我算而無遁情。惟心之既摯。則危亡之際。痛癢攸關。彼父母妻子所不及憂者。而我代憂之。彼患人所不及計者。而我代計之。甚至睡思夢覺。莫非設身伊芳地?;虼雇龆??;驊]變而防之。謀深思遠。視一病而又虞一病之起。奏一效而更覺效之難憑。攻之時即為守地。守之時復為攻謀。一片婆心。無少寧息。天地可鑒。鬼神可通。而靈明生焉。每見時流。擇術不精。自恃炫耀。乘人之危。取人之財。罔顧人命。惟思利己。為身計則得矣。其如冥報后報何。返而思之。有不通身汗下者非夫也。
品行
夫醫(yī)必自愛自重。而后可臨大病而足托。蓋我之學術優(yōu)。而審病確。則彼之托于我者何事。而我之受于彼者何為。而敢易易出之。故凡希媚諂容。
不邀而赴。以求悅于人者。其術固止于此也?;蚩芍涡〖?。而不可治大疾。
或可療常病。而不能療變病。其以輕為重。以重致危者多矣。噫。天下之人。
以性命相委。而徒博此便習為哉。雖然。醫(yī)亦非以是驕人也。蓋我所見者。
惟此病之若而已。我所憂者。唯去此病之苦而已。將救病之未遑。奚暇為茍容之計。希幸之圖哉。且醫(yī)之為道。無論富貴貧賤。閨閫有疾。必借手焉。
端方者視之??v有隱曲。必求詳而始已。而患者亦直告之無憚。庶幾病得其真。投治獲濟。故品行不可不嚴也。
明理
夫醫(yī)理之無盡。猶之儒業(yè)。第文之不工。費其紙。醫(yī)之不工。費其人。大相越也。蓋古來生知者一二人。然炎帝之于百草。嘗而后知。軒轅之于經(jīng)絡。問而始悉。所謂上竅天紀。下極地理。中知人事。使非有以窮之極之。而能知之哉。后此名流遞出。無不根究理道。參物類而盡性命。而后以術鳴當時。
名垂奕祀。況下此者。智不及古人。而不窮搜博覽。罕所見于中。輒以人命自司。其不僨潰者幾希。故昔賢云。讀十年書。無病不可療。更讀十年書。無病可療。知言哉。
應機
凡病可以意料也。而不可以意逆。料則任彼之情形。逆則執(zhí)己之臆見。有如素實者。而有一時之虛。則暫理其虛。素虛者。而有一時之實。則微解其實。此機之從緩者也。實癥而攻之過甚。宜峻補以挽之。虛癥而補之太驟。
宜平劑以調(diào)之。此機之從急者也。熱者清之。及半即止。繼以益陰。寒者熱之。大半即安。繼以調(diào)和。此機之從權者也。實癥久而似虛。其中有實。不任受補。虛癥發(fā)而似實。其原本虛。不任受克。此機之從經(jīng)者也。病在上。下取之。陽根于陰。病在下。上取之。陰從于陽。此機之從本者也。表癥見。本質(zhì)雖虛。猶解其表。里癥見。元氣縱弱。猶攻其里。此機之從標者也。況乎病之來也無方。而我之應之也亦無方。千變而出之以萬慮。有能遁其情者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