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醫(yī)文化 > 中醫(yī)古籍 > 清朝 > 正文

疫疹一得

信息來源:國醫(yī)小鎮(zhèn)發(fā)布時間:2017/12/4

瘟疫一癥,古無專書,不過微見其意于傷寒書中。世人咸熟讀傷寒,以為百病俱不外于六經(jīng),講明傷寒,余癥悉可類推。不知瘟疫四時皆有,傷寒惟冬至后間或有之,是傷寒甚少,而瘟疫十居八九。傷寒是寒,瘟疫是熱,其感受施治有霄壤之分。若以傷寒方治瘟疫,罔不斃者,此吳又可先生《瘟疫論》所以作也。由是杜清碧、馬長公、景松崖、戴天章、熊恁昭諸君繼起,宗仰吳氏,各出手眼,推闡發(fā)明,著有成書,瘟疫一門于斯詳備,活人實多。予總角時,即蒙庭訓,留心醫(yī)道,每遇疫癥,往往幸中,惟值瘟疹,遵用成方,未能悉見效驗,心竊疑之。甲子秋,得鄉(xiāng)前輩余師愚先生《疫疹一得》,謂疫乃無形之毒,宜用石膏,不宜用硝、黃等語,卓識尤在吳、杜諸君子上,予茅塞頓開,珍如拱璧,以之治疫與疹,奏效尤多。近年需次蘆鹺,見誤于此癥者不一而足,偶語契好諸君子,咸謂此書不宜獨秘,遂助金付梓,以廣其傳?;驇熡尴壬鷫凼揽嘈模瑢嵱幸宰詨酃室?!較予一手之奏效,自相去遠矣。此書用藥過重,予每臨癥,或暫去一、二味,或大減分量。即如石膏,或用,或生用,由三、五錢以至二、三兩,無不應手輒效。惟書中謂傷寒有耳聾,瘟疫無耳聾一條,系千慮之一失。予每見瘟疫亦有耳聾,以其方治之,亦極神效。閱是書者,幸無以此一語,印定耳目,想知者亦必有以辨之。是為序。


時道光戊子歲七月既望長蘆候補鹽運司知事毗陵莊錦制亭氏書于津門旅次


軒岐之世,人無疵癘,論述闕如。后之醫(yī)者,遞著方書,而于疫疹一門,未開生面。獨張氏仲景,略見其緒于《傷寒論》內(nèi),然亦語焉而不詳。以故世之言醫(yī),大率與傷寒類治,所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致令偶嬰癘者,不死于病而死于醫(yī),豈其不務活人哉?由其所謂辨證立方者中,實茫無一得故也。桐城余師愚先生,與予同客都下,訂忘年之交。歷二十余年,今年且將七十矣,得攝生之術,貌古而神腴,少年奮志讀書,有不可一世之概,而屢躓名場,乃喟然曰∶不為良相,當為良醫(yī),古人其詔我哉!遂棄舉子業(yè),專務岐黃,然猶未得出人一頭地,歲甲申,桐邑中人,大率病疫,時先生方游大梁,痛其尊人為群醫(yī)所誤,乃益肆力于古人書,研究于陰陽寒暑及氣運主客之分,纖悉無遺,而后恍然有悟,獨于疫疹一門,神而明之,實能辟前人之所未見未聞者,逆之則死,順之則生。三十年來,自南而北。所全活人,殆不可以數(shù)計。憶丁酉歲,予為農(nóng)部唐堯峰先生校書,寓之西有亭,時李萬仞、趙象九明府,皆下榻于此。予病臥床數(shù)月,服象九方未驗,萬仞素知先生者,為予延之,起我沉,先生之力也。堯峰、象九年少于先生,不數(shù)年間,皆先后卒于官,萬仞以其子宦黔,走萬里外。嗟乎!曾幾何時,而已不勝今昔之感矣。予則于壬子夏五,謁選入都,家人半染疫,先生治輒霍然已。是歲都門故多時疫,凡活于先生手者,十室而九,蓋此道中,誠不啻三折肱矣。爰以其數(shù)十年之苦心孤詣,著為一書,名之曰《疫疹一得》,蓋猶抑然其心,第以為千慮之一得云耳!然予以為庖犧之卦,始于一畫,孔門之道,精于一貫,人特患無此一得耳!今先生挾此一得,以治一人而一人治,以治千萬人而千萬人治,則所謂是萬還一,一實萬分者,胥于是乎在,以視夫世之漫然嘗試者,果何如耶?乃先生以所獨得于心者,不肯私之于己,而必欲公之天下,仁人之用心固如是也。所愿是集梓行,俾世之懸壺者,咸得先生之一得,以辨證而立方,當此升平之世,不益躋斯人于仁壽矣乎?予友黃光亭者病篤,予夢一長者曰∶余方用至某藥則黃病可愈,醒而志之,果驗,同時以夢延先生診者,皆歷歷有奇效。而或者曰∶夢,幻境也,獨于先生有不爽者。


乾隆五十九年歲次甲寅夏至前一日賜進士出身即選縣令蜀西呂橋居士蔡曾源拜書于長安客次

予素不知醫(yī),而能言醫(yī)。凡醫(yī)以愈病也,服其藥而病愈,雖百口非之,而于病者何損?服其藥而病不愈,雖百口是之,而于病者何益?則言醫(yī),莫若先言其效;醫(yī)有立效,莫若我?guī)熡抻嘞壬?。然世之非之者曰∶其效者寡,而不效者多;其效者暫,而不效者常也。甚或曰∶其效幸,而不效者則不可救也。為斯語者,亦知夫效寡、效暫、效幸者乎?療百病而一痊之則為寡,立百方而驗一方則為暫,不究其源而適逢其會則為幸。

安有預立其方,先言其癥,或斷以三日而加劇、五日而加劇、七日而加劇,且癥在危險,他醫(yī)束手,辨在疑似,他醫(yī)莫決,先生則毅然任之,確然信之,大聲疾呼曰∶“服則得生,不服則死。”咸如其言,歷歷不爽,甚至抄其方而亦愈,飲其藥滓而亦愈,其效若此,猶得非之曰寡、曰暫、曰幸哉?雖然,其效若此,人猶起而非之,何也?。彼豈樂死惡生哉?狃于所習見,而震于所不知耳!復以其用藥之過峻,程分之過重,皆昔人所未有也。予初亦疑焉,適寓有病患,醫(yī)之無不立效,薦醫(yī)他人而又效,嗣乃歷薦而罔不效。有合家疑之,而予獨委曲以征其信,群醫(yī)駁之,而予獨固執(zhí)以證其是,幸而信予者皆得痊,然口眾我寡,安得執(zhí)途人而遍告之?此《疫疹一得》之書之所以付梓也。如梓而得行,則傳之有人,而痊者必多;治之有人,而愈者必常;習之有人,則共知其所以然,而不訾以為幸矣。庶幾乎予非阿好我?guī)熡抟玻嗫梢娦庞诒娨印?/span>


乾隆五十九年歲次甲寅仲秋月誥授榮祿大夫刑部左侍郎同鄉(xiāng)姻弟張若頓首拜撰

醫(yī)之為言意也,意可傳而不可傳,要不離乎理者近是。予友余君師愚,儒也,即醫(yī)也。憶予應童子試,適郡城輒與師愚俱,當青鞋布襪客邸談心時,其意既已異矣。已而連試不利,棄儒為醫(yī),遂挾其技,游都下。予甲辰至京,見其車馬仆從甚盛,自王公以下,無不折節(jié)相向,心異之,然猶未察其意也。甲寅寓青巖師宅,距師愚居不數(shù)武,晨夕過從。時久無雨,暑氣盛行,人多疾病,病則必死,醫(yī)家齊束手不治,師愚輒予以石膏、黃連等劑,無不立效,其得之則生,不得則死者,不可更仆數(shù)。而予門下奎氏兄弟,一存一夭,尤屬明征。蓋其意猶是按脈切理之意,而神明變化,不可端倪,有非意之所能盡者,醫(yī)技也進乎道矣。然存活日多,而謗者日益眾。夫師愚無必用石膏之意,而有必用石膏之癥,觀入秋數(shù)月以來,未嘗輕用涼劑,其意亦可見矣。乃謗之者謂師愚非石膏不立劑,是誣人,甚至以謗師愚之故,并謂石膏為斷不可用。是本草之載是藥,神農(nóng)之嘗是藥,均不得為無過,豈不更誣藥哉?!誣人既已不可,誣藥而愚者信焉,妄者傳焉,雖遇熱癥兇危,輒仍以柴胡、桔梗當之,不效則投以丹、芩,又不效則投以人參、桂、附,至于一誤再誤,死而后已。醫(yī)者猶詡詡得意曰∶非我也,命也。是以謗師愚之故,而累及無辜,置人之生死于弗顧也,豈不大可嘆哉!予非有阿于師愚,顧竊聞孟子之言曰∶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茍藥未至于瞑眩,疾已驗其大瘳,則亦庶乎有以得其意也。何也?師愚儒也,非醫(yī)也,此意將遍語同人,適師愚《疫疹一得》之書成,因書是弁之,聊以為《一得》之一助云!

乾隆五十九年歲次甲寅菊月下浣種之愚弟吳貽頓首拜撰


自序

幼讀魯論,至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即心焉志之,曰∶丈夫不當如是耶?愿竊比焉。力學二十余年,屢躓名場,翻然自顧樗櫟之資,原非國器,奈何猶窮經(jīng)皓首,終為童子試哉?!于是究心《靈》、《素》,志在岐黃,醫(yī)雖小道,亦足以行吾藝耳。遍覽一十三科,以及諸子百家,各窮無妙,獨傷寒一門,張氏仲景以為急病,辨癥稍差,夭折生命,論載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以濟天下后世,其用心可謂仁矣。至于疫疹,多于傷寒百倍,安忍置而勿論哉?夷考其時,或未有疫歟?抑或仲景之書,原有一十六卷,今世只傳十卷,而疫疹一門,亦在遺亡之數(shù)歟?以致后人紛紛立說,祖述憲章,俱以傷寒立論,其于熱疫一癥,往往略而不講,是以業(yè)斯道者,所誦所傳,連篇累牘,無非傷寒,及其臨癥,只就傷寒一例治之,不知其為疫也。流弊于人,淪肌浹髓,舉世同揆,萬人一法。究之,死者不知何病以死,生者不知何藥以生,撫今思昔,可勝慨哉!干隆甲申,予客中州,先君偶染時疫,為群醫(yī)所誤,及奔喪回里,查看諸方,總不外此三法,抱恨終天,曷其有極?思于此癥,必有以活人者,公之于世,亦以稍釋予懷。因讀本草言石膏性寒,大清胃熱,味淡而薄,能表肌熱,體沉而降,能泄實熱?;腥淮笪?,非石膏不足以治熱疫,遇有其癥,輒投之,無不得心應手。三十年來,頗堪自信,活人所不治者,筆難罄述。竊思一人之治人有限,因人以及人無窮,因不揣鄙陋,參合司天、大運、主氣、小運,著為《疫疹一得》,欲以芻蕘之見,公之于人,使天下有病斯疫者,起死回生,咸登壽域,予心庶稍安焉,敢以著書立說,自矜能事耶?

乾隆五十九年歲次甲寅季春月桐溪師愚氏余霖自敘


參合六十年客氣旁通圖

司天、在泉、四間氣紀步,各主六十日八十七刻半。客行天令。居于主氣之上,故有溫涼、寒暑、朦暝、明晦、風雨、霜雪、電雹、雷霆不同之化。其春溫、夏暑、秋涼、冬寒,豈能全為運與氣所奪?則當其時,自有微甚之變矣。布此六十年客氣旁通,列于主位之下者,使知其氣之所在也。

\r圖\pt133a5.bmp\r太陽(客)厥陰(客)少陰(客)太陰(客)少陽(客)陽明(客)厥陰(初之氣寒氣切烈霜雪冰雨大風發(fā)榮雨生毛蟲熱氣傷人時氣流行風雨凝陰不散瘟疫至清風霧霜蒙昧)厥陰(客)少陰(客)太陰(客)少陽(僭客逆)陽明(客)太陽(客)少陰(二之氣為風溫雨雨生毛蟲天下疵疫以正得位時雨大熱早行疫癘乃行涼風不時寒雨間熱)少陰(客)太陰(客)少陽(客)陽明(客)太陽(客)厥陰(客)少陽(三之氣大暑炎光雷雨電雹大暑炎光草萎河干涼風間發(fā)寒氣間至熱爭冰雹熱雨大作雨生羽蟲)太陰(客)少陽(客)陽明(客)太陽(客)厥陰(客)少陰(客)太陰(四之氣大雨沾注霧雨雷電炎熱沸騰清風霧露寒雨害物風雨催拉雨生偎蟲山澤浮云豪雨溽濕)少陽(客)陽明(客)太陽(客)厥陰(客)少陰(客)太陰(客)陽明(五之氣溫風乃至萬物乃榮大涼燥疾早寒涼風大作雨生介蟲秋氣溫熱熱病時行時雨沉陰)陽明(客)太陽(客)厥陰(客)少陰(客)太陰(客)少陽(客)太陽(終之氣燥寒勁切大寒凝冽寒風飄揚雨生鱗蟲蟄蟲出見流水不冰凝陰寒雪地氣濕冬溫蟄蟲流水不冰)

運氣便覽

運氣者,所以參天地陰陽之理,明五行衰旺之機,考氣候之寒溫,察民病之虛實,推加臨補瀉之法,施寒熱溫涼之劑。故人云∶治時病不知運氣,如涉海問津。誠哉言也!今遵前賢圖訣,撮其要領,使人一覽而知其悉也。

按運氣之說,《內(nèi)經(jīng)》言之詳也。夫人在氣交之中,與天地相為流通,茍不立其年以明其氣,臨病施治之際,烏乎以用補瀉之藥哉?但運氣不可不知也,常有驗、有不驗者何則?陰陽之消長,寒暑之更易,或失其常,在知者通其活變,豈可膠柱鼓瑟、按圖索驥也耶?而時氣流行,有病者,有不病者。蓋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虛者感之,而實者其邪難入也。又有一家傳染者,蓋家有病患,有憂患而飲食必少,飲食少而氣餒矣,時與病患相近,感其病氣,而從鼻口入也。

予揣氣候之理,而學人難明也。今將五運配十干之年,六氣為司天之步,南政北政,藥之主宰,六十甲子之年逐一注明,令學人一覽而貫通矣。

五運

甲、己土運,乙、庚金運,丁、壬木運,丙、辛水運,戊、癸火運。

   

六氣

子、午少陰君火,丑、未太陰濕土,寅、申少陽相火,卯、酉陽明燥金,辰、戌太陽寒水,巳、亥厥陰風木。

甲己土運為南政,土居中央,君尊南面而行;余四運以臣事之,北面而受令也,所以有別焉。

寸尺不應

南政之歲∶三陰司天寸不應,三陰在泉尺不應。

北政之歲∶三陰司天尺不應,三陰在泉寸不應。


藥之主宰

甲、己歲甘草為君,乙、庚歲黃芩為君,丁、壬歲梔子為君,丙、辛歲黃柏為君。戊、癸歲黃連為君。

一年為君,余四味為臣。


子午歲

甲子土運,南政,寸不應,甘草為君。

庚午金運,北政,尺不應,黃芩為君。

丙子水運,北政,尺不應,黃柏為君。

壬午木運,北政,尺不應,梔子為君。

戊子火運,北政,尺不應,黃連為君。

甲午土運,南政,寸不應,甘草為君。

庚子金運,北政,尺不應,黃芩為君。

丙午水運,北政,尺不應,黃柏為君。

壬子木運,北政,尺不應,梔子為君。

戊午火運,北政,尺不應,黃連為君。

南政,兩寸不應;北政,兩尺不應。

凡尺澤絕。死不治。尺澤在肘內(nèi)廉,支文之中動脈,應乎肺之氣也?;鹪镉诮?,承天之命,金氣內(nèi)絕,故必危亡。

少陰君火司天,陽明燥金在泉。

司天者,天之氣候也;在泉者,地之氣候也。君火者,手少陰君火也。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君火乃主宰陽氣之本,余象生土,乃發(fā)生萬物之源。

初之氣∶太角厥陰風木用事,子上父下,益辛瀉苦,補肺瀉心也。

自年前十二月大寒節(jié)氣,至二月驚蟄方止。

天時,寒風切烈,霜雪水冰,蟄蟲伏藏。

民病,關節(jié)禁固,腰腳疼,中外瘡瘍。

二之氣∶太征少陰君火用事,火盛金衰,補肺瀉火。

自二月春分起,至四月立夏終止。

天時,風雨時寒,雨生羽蟲。

民病,淋氣郁于上而熱,令人目赤。

三之氣∶少征少陽相火用事,君相二火,瀉苦益辛自四月小滿節(jié)起,至六月小暑終止。

天時,大火行,熱氣生,羽蟲不鳴,燕百舌杜宇之類。

民病,厥熱心疼,寒咳喘,目赤。

四之氣∶太宮太陰濕土用事,子母相順,瀉肺補腎。

自六月大暑起,至八月白露終止。

天時,大雨時行,寒熱互作。

民病,黃膽,衄血,咽干,嘔吐,痰飲。

五之氣∶太商陽明燥金用事,心盛肺衰,火怕水覆。

自八月秋分起,十月立冬終止。

天時,溫氣乃至,初冬天氣猶暖,萬物尚英。

民病,寒熱伏邪,于春為瘧。

六之氣∶太羽太陽寒水用事,火衰心病,瀉咸益苦。

自十月小雪起,至十二月小寒終止。

天時,暴寒勁切,火邪恣毒,寒氣暴止。

民病,生腫咳喘,甚則血溢,下連小腹而作寒中。


丑未歲

乙丑金運,北政,尺不應,黃芩為君。

辛未水運,北政,尺不應,黃柏為君。

丁丑木運,北政,尺不應,梔子為君。

癸未火運,北政,尺不應,黃連為君。

己丑土運,南政,寸不應,甘草為君。

乙未金運,北政,尺不應,黃芩為君。

辛丑水運,北政,尺不應,黃柏為君。

丁未木運,北政,尺不應,梔子為君。

癸丑火運,北政,尺不應,黃連為君。

己未土運,南政,寸不應,甘草為君。

南政左寸不應,北政右尺不應。

太陰濕土司天,太陽寒水在泉。

太溪絕,死不治。太溪脈在足內(nèi)踝后跟骨上動脈,應乎腎之氣也。土邪勝水,腎氣內(nèi)絕也。歲氣溫化之候。太陰濕土者,足太陰脾經(jīng)也。脾屬中央戊己土,每季寄旺一十八日,分為七十二日,以應一歲六六三百六十日之成數(shù)也。

初之氣∶厥陰風木用事,主旺客衰,瀉酸補脾。

自年前十二月大寒節(jié)起,至二月驚蟄終止。

天時,大風發(fā)榮,雨生毛蟲。

民病,血溢,經(jīng)絡拘強,關節(jié)不利,身重筋痛。

二之氣∶少陰君火用事,以下生上,瀉甘補咸。

自二月春分節(jié)氣起,至四月立夏終止。

天時,大火至,疫癘,濕蒸相搏,豪雨時降。

民病,瘟疫盛行,遠近咸若。

三之氣∶少陽相火用事,土旺克水,補腎瀉脾。

自四月小滿節(jié)起,至六月小暑終止。

天時。雷雨電雹,地氣騰,濕氣降。

民病,身重跗腫,胸腹?jié)M,感冒濕氣。

四之氣∶太陰濕土用事,甘旺咸衰,補腎益膀胱。

自六月大暑節(jié)起,至八月白露終止。

天時,炎然沸騰,地氣升,濕化不流。

民病,腠理熱,血暴溢,寒瘧,心腹脹,浮腫。

五之氣∶陽明燥金用事,土能生金,益肝瀉肺。

自八月秋分節(jié)起,至十月立冬終止。

天時,大涼霧露降。

民病,皮膚寒熱甚行。

六之氣∶太陽寒水用事,以上克下,瀉肝補腎。

自十月小雪節(jié)起,至十一月小寒終止。

天時,大寒凝冽。

民病,關節(jié)禁固,腰腳拘疼。


寅申歲

丙寅水運,北政,右寸不應,黃柏為君。

壬申木運,北政,右寸不應,梔子為君。

戊寅火運,北政,右寸不應,黃連為君。

甲申土運,南政,右尺不應,甘草為君。

庚寅金運,北政,右寸不應,黃芩為君。

丙申水運,北政,右寸不應,黃柏為君。

壬寅木運,北政,右寸不應,梔子為君。

戊申火運,北政,右寸不應,黃連為君。

甲寅土運,南政,右尺不應,甘草為君。

庚申金運,北政,右寸不應,黃芩為君。

少陽相火司天,厥陰風木在泉。

天府絕,不治。天府在肘后,披側上披下同身寸之三寸動脈,肺之氣也,火勝金故絕。歲氣火代之候。少陽相火者,三焦浮流之火,火邪炎上,上克肺金,金受克,腎水失母,則上盛下虛,虛陽上攻,便生諸疾,至傷元陽。

初之氣∶自年前十二月大寒節(jié)起,至二月驚蟄終止。

天時,熱風傷人,時氣流行。

民病,寒熱交作,咳逆頭痛,血氣不調,心腹不快。

二之氣∶少陰君火用事,肺衰心盛,制苦益辛。

自二月春分節(jié)起,至四月立夏終止。

天時,暴風疾雨,溫濕相蒸。

民病,上熱咳逆,胸膈不利,頭痛寒熱。

三之氣∶少陽相火用事,夏旺火熾,補肺益大腸。

自四月小滿節(jié)起,至六月小暑終止。

天時,炎暑亢旱,草萎河輸。

民病,煩熱,目赤,喉閉,失血,熱渴,風邪,人多暴死。

四之氣∶太陰濕土用事,火旺生土,瀉甘補咸。

自六月大暑節(jié)起,至八月白露終止。

天時,風雨時降,炎暑未去。

民病,瘧痢交作,寒熱頭痛。

五之氣∶陽明燥金用事,肺金受邪,瀉苦補辛。

自八月秋分節(jié)起,至十月立冬終止。

天時,寒熱風雨,草木黃落。

民病,寒邪風熱,君子固密。

六之氣∶太陽寒水用事,心火受克,瀉咸補苦。

自十月小雪節(jié)起,至十二月小寒終止。

天時,寒溫無時,地氣正寒,霜露乃降。

民病,感冒寒邪,關節(jié)不利,心腹痛。


卯酉歲

丁卯木運,北政,兩寸不應,梔子為君。

癸酉火運,北政,兩寸不應,黃連為君。

己卯土運,南政,兩尺不應,甘草為君。

乙酉金運,北政,兩寸不應,黃芩為君。

辛卯水運,北政,兩寸不應,黃柏為君。

丁酉木運,北政,兩寸不應,梔子為君。

癸卯火運,北政,兩寸不應,黃連為君。

己酉土運,南政,兩尺不應,甘草為君。

乙卯金運,北政,兩寸不應,黃芩為君。

辛酉水運,北政,兩寸不應,黃柏為君。

陽明燥金司天,少陰君火在泉。

太沖絕,死不治。太沖脈在足大趾本節(jié)后二寸動脈,乃肝之氣也。金勝木,故肝絕也。歲氣燥化之候,陽明燥金用事,肺與大腸之氣象,庚辛金也。

初之氣∶厥陰風木用事,金木相克,補酸瀉辛。

自年前大寒節(jié)起,至次年二月驚蟄終止。

天時,陰始凝,風始肅,水乃冰,寒雨多,花開遲。

民病,寒熱,浮腫,失血,嘔吐,小便赤淋。

二之氣∶少陰君火用事,火盛金衰,瀉苦益辛。

自二月春分節(jié)起,至四月立夏終止。

天時,臣居君位,大熱早行。

民病,疫癘流行,人多卒暴。

三之氣∶少陽相火用事,主盛客衰,瀉心補肺。

自四月小滿節(jié)起,至六月小暑終止。

天時,燥熱交合,風雨暴至。

民病,寒熱頭痛,心煩作渴。

四之氣∶太陰濕土用事,以下生上,瀉辛益酸。

自六月大暑節(jié)起,至八月白露終止。

天時,早秋寒雨,有傷禾稼。

民病,卒暴寒熱,風邪傷人,心痛浮腫,瘡瘍失血。

五之氣∶陽明燥金用事,金盛木衰,瀉肺補肝。

自八月秋分節(jié)起,至十月立冬終止。

天時,冬行春令,草木青,風雨生蟲。

民病,寒熱作痢,氣血不和。

六之氣∶太陽寒水用事,客來助主,益苦瀉咸。

自十月小雪節(jié)起,至十二月小寒終止。

天時,氣候反溫,蟄蟲出現(xiàn),反行春令。

民病,疫癘溫毒,寒熱伏邪。


辰戌歲

戊辰火運,(對化)北政,左寸不應,黃連為君。

甲戌土運,南政,左尺不應,甘草為君。

庚辰金運,北政,左寸不應,黃芩為君。

丙戌水運,北政,左寸不應,黃柏為君。

壬辰木運,北政,左寸不應,梔子為君。

戊戌火運,北政,左寸不應,黃連為君。

甲辰土運,南政,左尺不應,甘草為君。

庚戌金運,北政,左寸不應,黃芩為君。

丙辰水運,北政,左寸不應,黃柏為君。

壬戌木運,北政,左寸不應,梔子為君。

太陽寒水司天,太陰濕土在泉。

神門絕,死不治,神門在手之掌后,銳骨之端動脈,心脈也。水勝火,故絕也。歲氣寒化之候。太陽寒水者,足膀胱經(jīng)也,與足太陰腎經(jīng)合為表里,屬北方壬癸水。

初之氣∶厥陰風木用事,脾胃受邪,瀉咸助辛。

自年前十二月大寒節(jié)起,至次年二月驚蟄終止。

天時,氣早暖,草果榮,溫風至。

民病,瘟疫,寒熱,頭痛,嘔吐,瘡瘍,老幼病疹,口瘡,牙疳。(吉七兇三)黃連解毒湯。

二之氣∶自二月春分節(jié)起,至四月立夏終止。

天時,春寒多雨,溫無時。

民病,氣郁中滿,浮腫,寒熱。

三之氣∶少陰相火用事,以上克下,瀉咸助苦。

自四月小滿節(jié)起,至六月小暑終止。

天時,暑熱乍涼,疾風豪雨。

民病,寒熱吐痢,心煩悶亂,癰疽瘡瘍。

四之氣∶太陰濕土用事,木旺土衰,瀉肝補脾。

自六月大暑節(jié)起,至八月白露終止。

天時,風濕交爭,雨生羽蟲,暴風疾雨。

民病,大熱短氣,赤白痢瀉。

五之氣∶陽明燥金用事,金生水旺,制咸益苦。

自八月秋分節(jié)起,至十月立冬終止。

天時,濕熱而行,客行主令。

民病,氣虛客熱,血熱妄行,肺氣壅盛。

六之氣∶太陽寒水用事,水盛火衰,瀉咸助苦。

自十月小雪節(jié)起,至十二月小寒終止。

天時,凝寒雨雪,地氣正濕。

民病,病患凄慘,孕婦多災,脾受濕,肺旺肝衰。


己亥歲

己巳土運,南政,左寸不應,甘草為君。

乙亥金運,北政,左尺不應,黃芩為君。

辛巳水運,北政,左尺不應,黃柏為君。

丁亥木運,北政,左尺不應,梔子為君。

癸巳火運,北政,左尺不應,黃連為君。

己亥土運,南政,左寸不應,甘草為君。

乙巳金運,北政,左尺不應,黃芩為君。

辛亥水運,北政,左尺不應,黃柏為君。

丁巳木運,北政,左尺不應,梔子為君。

癸亥火運,北政,左尺不應,黃連為君。

厥陰風木司天,少陽相火在泉。

沖陽死,絕不治。沖陽者在足跗上動脈,胃之氣也,藥食不入胃,故絕也。歲氣風化之候。厥陰風木者,足厥陰肝也。肝屬木,東方甲乙木,春旺七十二日也。

初之氣∶厥陰風木用事,脾胃受邪,瀉脾補肝。

自年前十二月大寒節(jié)起,至次年二月驚蟄終止。

天時,寒始肅,客行主令,殺氣方至。

民病,寒居右脅,氣滯,脾胃虛壅。

二之氣∶少陰君火用事,火旺金衰,瀉心補肺。

自二月春分節(jié)起,至四月立夏終止。

天時,寒不去,霜雪,水谷氣施,草焦,寒雨至。

民病,熱中,氣血不升降。

三之氣∶少陽相火用事,肺金受邪,瀉苦益辛。

自四月小滿節(jié)起,至六月小暑終止。

天時,風熱大作,雨生羽蟲。

民病,淚出,耳鳴,掉眩。

四之氣∶太陰濕土用事,土木相形,瀉酸益甘。

自六月大暑節(jié)起,至八月白露終止。

天時,熱氣返用,山澤云,豪雨溽濕。

民病,心夢邪,黃膽,面為浮腫。

五之氣∶陽明燥金用事,以金形肝,瀉肺益肝。

自八月秋分節(jié)起,至十月立冬終止。

天時,燥濕更勝,沉陰乃布,風雨乃行。

民病,寒氣及體,肺受風,脾受濕,發(fā)為瘧。

六之氣∶太陽寒水用事,主助客盛,瀉酸補肝。

自十月小雪節(jié)起,至十二月小寒終止。

天時,畏火司食,陽乃火化,蟄蟲出現(xiàn),流水不冰,地氣大發(fā),草乃生。

民病,瘟疫,心腎相制。

運氣便覽終。


圖訣附后:

南政司天北在泉,厥陰右寸不虛言,太陰左寸攸來應,少陰兩寸盡沉潛。

北政司天南在泉,厥陰左尺劫空間,太陰右尺不相應,少陰兩天盡皆藏。

\r五天五運圖訣\pt133a1.bmp\r

辛少羽北方水


癸少征南方火


庚太商金西方


壬太角木東方


甲太宮土中宮

\r圖\pt133a3.bmp\r\r圖\pt133a4.bmp\r

厥陰司天,沖陽絕,死不治。


少陰司天,尺澤絕,死不治。


太陰司天,太溪絕,死不治。


少陽司天,天府絕,死不治。


陽明司天,太沖絕,死不治。


太陽司天,神門絕,死不治。


運氣之變成疾

夫五運六氣,乃天地陰陽營運升降之常也。五運流行,有太過不及之異;六氣升降,則有逆從勝復之差。凡不合于德化政令者,則為變眚,皆能病患,故謂之時氣。一歲之中病癥相同者,五運六氣所為之病也。(《綱目》)

論四時運氣

《內(nèi)經(jīng)》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王冰以為四時運氣尚未該通,人病之由,安能精達?夫運有五而氣有六,六氣化者,寒、暑、燥、濕,風、火也,然又有君火、相火之分焉。木之化曰風,主于春;君火之化曰熱,主于春末夏初;相火之化曰暑,主于夏;金之化曰燥,主于秋;水之化曰寒,主于冬;土之化曰濕,主于長夏即六月也。天之氣,始于少陰,終于厥陰,此少陰標,厥陰終也。地之氣,始于厥陰木,而終于太陽水。故天之六氣,反合于地之十二支,以五行正化、對化為其緒,則知少陰司子午,太陰司丑未,少陽司寅申,陽明司卯酉,太陽司辰戌,厥陰司巳亥,此天氣始終之因也。

地之氣,反合于天之四時,則厥陰風木主春,少陰君火主春末夏初,少陽相火主夏,太陰濕土主長夏,陽明燥金主秋,太陽寒水主冬,此地氣始終之因也。夫四時寒暄之序,加以六氣司化之令,歲歲各異。凡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皆天地之正氣;如春應溫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皆四時不正之氣也。天有不正之氣,人即有不正之疾。疫癥之來,有其漸也,流行傳染,病如一轍,茍不參通司天大運,主氣小運,受病之由,按經(jīng)絡源流而施治,焉能應手取效?予每遇此癥,靜心窮理,格其所感之氣,隨癥施治,無不效若影響。然用藥必須過峻,數(shù)倍前人,或有議其偏而譏其妄者,予亦不過因所閱歷,聊以盡吾心耳!至于世之褒貶,悉聽悠悠之口而已。


論疫與傷寒似同而異

傷寒初起,先發(fā)熱而后惡寒;疫癥初起,先惡寒而后發(fā)熱,一兩日后,但熱而不惡寒。此寒熱同而先后異也。有似太陽、陽明者,然太陽、陽明,頭痛不至如破,而疫則頭痛如劈,沉不能舉。傷寒無汗,而疫則下體無汗,上身有汗,惟頭汗更盛。頭為諸陽之首,火性炎上,毒火盤踞于內(nèi),五液受其煎熬,熱氣上騰,如籠上熏蒸之露,故頭汗獨多。此又痛雖同,而汗獨異也。有似少陽嘔者,有似太陰自利者。少陽而嘔,脅必痛,耳必聾;疫癥之嘔,脅不痛,耳不聾,因內(nèi)有伏毒,邪火干胃,毒瓦斯上沖,頻頻而作。太陰自利者,腹必滿;疫癥自利者,腹不滿。大腸為傳送之官,熱注大腸,有下惡垢者,有旁流清水者,有日及數(shù)十度者。此又癥異而病同也。種種分別是疫,奈何猶執(zhí)傷寒治哉?

論傷寒無斑疹

仲景論冬至后為正傷寒,可見非冬至后,不過以類推其治耳!其言傷寒重在“冬至后”三字。世人論仲景書,究心七十二癥,至于“冬至后”三字,全不體貼,是以無論春、夏、秋、冬,俱以傷寒治之。要之四時之氣,寒特一耳。以冬月因寒受病,故曰傷寒。至春而夏,由溫而熱,亦曰傷寒,不知寒從何傷?予每論熱疫不是傷寒,傷寒不發(fā)斑疹。有人問曰∶子言熱疫不是傷寒,固已!至云傷寒不發(fā)斑疹,古人何以謂傷寒熱未入胃,下之太早,熱乘虛入胃,故發(fā)斑;熱已入胃,不即下之,熱不得泄,亦發(fā)斑。斯何謂也?曰∶此古人立言之誤也。即“熱”之一字以證其非,熱與寒相反而不相并者。既云傷寒,何以有熱入胃?又曰熱已入胃,何以謂之傷寒?即用白虎、三黃、化斑、解毒等湯,俱從熱治,未作寒醫(yī),何今人不悟古人之誤,而因以自誤而誤人也?至論大者為斑,小者為疹,赤者胃熱極,五死一生,紫黑者胃爛,九死一生,予斷生死,則又不在斑之大、小、紫、黑,總以其形之松浮、緊束為憑耳。如斑一出,松活浮于皮面,紅如朱點紙,黑如墨涂膚,此毒之松活外現(xiàn)者,雖紫黑成片可生;一出雖小如粟,緊束有根,如履底透針,如矢貫的,此毒之有根錮結者,縱不紫黑亦死,茍能細心審量,神明于松浮緊束之間,決生死于臨癥之頃,始信予言之不謬也。

疫疹窮源

上古無疫疹,亦無痘,有之自漢始何也?蓋因天地開辟于子丑,人生于寅,斯時人稟清輕無為之性,茹毛飲血之品,內(nèi)少七情六欲之戕,外無飲食濃味之嗜,渾然一小天地,是以無疫亦無疹,及漢始有者,亦由天地大運主之。自漢迄今,天地大運,正行少陽,即如仲夏,一日十二時論之,自子而丑、而寅、而卯、而辰,雖在暑天,人猶清爽,待交巳午,炎炎之勢,如火熾熱。由此推之,疫疹之有于漢后者,可悟運氣之使然也。但未經(jīng)岐黃斷論,后人紛紛,但仿傷寒類推其治。即仲景所謂至春變溫、夏變熱、秋變濕,亦略而不察,且立言附和。有云瘟疫傷寒、瘟疹傷寒、斑疹傷寒,甚至熱病傷寒,抑知既曰傷寒,何以有瘟、有斑、有疹、有熱?認癥既訛,故立言也謬,是以肆行發(fā)表攻里,多至不救。至河間清熱解毒之論出,有高人之見,異人之識,其旨既微,其意甚遠。

后人未廣其說,而反以為偏。《馮氏錦囊》亦云∶斑疹不可妄為發(fā)表,此所謂大中至正之論,惜未暢明其旨,后人何所適從?吳又可注《瘟疫論》,辨?zhèn)⑽烈呱跷?,如頭痛、發(fā)熱、惡寒,不可認為傷寒表癥,強發(fā)其汗,徒傷表氣,熱不退,又不可下,徒傷胃氣。斯語已得其奧妙。奈何以瘟毒從鼻口而入,不傳于胃而傳于膜原,此論似有語病。至用達原、三消、諸承氣,猶有附會表里之意。惟熊恁昭熱疫之驗,首用敗毒散去其爪牙,繼用桔梗湯,同為舟楫之劑,治胸膈、手六經(jīng)邪熱。以手、足少陽俱下膈絡胸中,三焦之氣為火,同相火游行一身之表,膈與六經(jīng),乃至高之分,此藥浮載,亦至高之劑,施于無形之中,隨高下而退胸膈及六經(jīng)之熱,確系妙法。予今采用其法,減去硝、黃,以疫乃無形之毒,難以當其猛烈,重用石膏,直入戊己,先搗其窩巢之害,而十二經(jīng)之患自易平矣,無不屢試屢驗,故于平日所用方法治驗,詳述于下,以俟高明者正之。


頭痛傾側

頭額目痛,頗似傷寒,然太陽、陽明頭痛,不至于傾側難舉,而此則頭痛如劈,兩目昏暈,勢若難支??傄蚨净疬_于兩經(jīng),毒參陽位。用釜底抽薪之法,徹火下降,其痛立止,其疹自透。誤用辛香表散,燔灼火焰,必轉悶證。

骨節(jié)煩痛腰如被杖

骨與腰,皆腎經(jīng)所屬。其痛若此,是淫熱之氣已流于腎經(jīng)。誤用表寒,死不終朝矣。

   

遍體炎炎

熱宜和不宜燥,至于遍體炎炎,較之昏沉肢冷者,而此則發(fā)揚,以其氣血尚可勝毒,一經(jīng)清解,而疹自透,妄肆發(fā)表,必至內(nèi)伏。

   

靜躁不常

有似乎靜而忽躁,有似乎躁而忽靜,謂之不常,較之癲狂,彼乃發(fā)揚,而此則遏郁,總為毒火內(nèi)擾,以至坐臥不安。

火擾不寐

寤從陽,主于上;寐從陰,主于下。胃為六腑之海,毒火壅遏,阻格上下,故不寐。

四肢浮腫

瘥后四肢浮腫,因大病脾土受傷,脾虛不能制水,飲食驟進,氣血滋榮,流于四肢,夜則如常,日則浮腫。脾健自愈,誤用溫補,反添蛇足。

大便燥結

瘥后飲食漸增,而大便或十日、半月不下,亦不覺其苦。此因熱病腸胃干燥,血不能潤,氣不能送。

誤用通利,死不終朝矣。

皮膚痛癢

毒火最重之癥,氣血被其煎熬。瘥后飲食漸進,氣血滋生,串皮膚而灌百骸,或痛或癢,宛如蟲行,最是佳境,不過兩三日,氣血流通而自愈矣。

   

半身不遂

疫癥失治于前,熱流下部,滯于經(jīng)絡,以致腰膝疼痛,甚者起不能立,臥不能動。誤作痿治,必成廢人。(經(jīng)驗)

食少不化

瘥后不欲飲食,縱食亦不化,此乃脾胃虛弱,宜健脾養(yǎng)胃。

瘟毒發(fā)瘡

瘟毒發(fā)斑,毒之散者也;瘟毒發(fā)瘡,毒之聚者也。初起之時,惡寒發(fā)熱,紅腫硬痛,此毒之發(fā)揚者;但寒不熱,平扁不起,此毒之內(nèi)伏者?;虬l(fā)于要地,發(fā)于無名,發(fā)于頭面,發(fā)于四肢,種種形狀,總是瘡癥,何以知其是疫?然診其脈、驗其癥而即知也。瘡癥之脈洪大而數(shù),疫則沉細而數(shù);瘡癥先熱后寒,疫則先寒后熱;瘡癥頭或不痛,疫則頭痛如劈,沉不能舉;是其驗也?;浒Y,有目紅、面赤而青慘者,有忽汗忽燥者,有昏憒如迷者,有身熱肢冷者,有腹痛不已者,有大吐干嘔者,有大泄如注者,有譫語不止者,有妄聞妄見者,有大渴思水者,有燥躁如狂者,有忽喊忽叫者,有若驚若惕者,神情多端,大都類是,誤以瘡癥治之,斷不能救。

娠婦疫疹

娠婦有病,安胎為先,所謂有病以末治之也。獨至于疫,則又不然,何也?母之于胎,一氣相連,母病即胎病,母安則胎安。夫胎賴血以養(yǎng),母病熱疫之癥,熱即毒火也,毒火蘊于血中,是母之血亦為毒血矣。毒血尚可養(yǎng)胎乎?不急有以治其血中之毒,而拘拘以安胎為事,母先危矣,胎能安乎?人亦知胎熱則動,胎涼則安。母病毒火最重之癥,胎自熱矣。極力清解涼血,使母病一解,而不必安自無不安矣。至于瘥后以及病中適逢經(jīng)來,當以類推。若以產(chǎn)后、經(jīng)期,藥禁寒涼,則誤人性命,只數(shù)日間耳!急則治其標者,此之謂也。

   

松浮

松而且浮,灑于皮面,或紅,或紫,或赤,或黑,此毒之外現(xiàn)者,即照本方治之,雖有惡癥,百無一失。

   

緊束有根

 疹出緊束有根,如從肉里鉆出,其色青紫,宛如浮萍之背,多見于胸背。此胃熱將爛之色,即宜大清胃熱,兼涼其血,務使松活色退,方可挽回。稍存疑懼,即不能救。

紅活

血之體本紅,血得其暢,則紅而活,榮而潤,敷布洋溢,是疹之佳境也。

淡紅

淡紅有美有疵。色淡而潤,此色之上者也;若淡而不榮,或有嬌而艷、干而滯,血之最熱者。

   

深紅

深紅者,較淡紅而稍重,亦血熱之象。一涼血即轉淡紅。

   

艷紅

色艷如胭脂,此血熱極之象,較深紅而愈惡。必大用涼血始轉深紅,再涼之而淡紅矣。

紫赤

紫赤類雞冠花而更艷,較艷紅而火更盛。不即涼之,必至變黑。

   

疫疹不治之癥

疫疹初起,六脈細數(shù)沉伏,面顏青慘,昏憒如迷,四肢逆冷,頭汗如雨,其痛如劈,腹內(nèi)擾腸,欲吐不吐,欲泄不泄,男則仰臥,女則覆臥,搖頭鼓頷,百般不足。此為悶疫,斃不終朝矣。如欲挽回于萬一,非大劑清瘟不可,醫(yī)家即或敢用,病家決不敢服,與其束手待斃,不如含藥而亡。雖然,難矣哉!

疫疹諸方

敗毒散

(《活人》)治時行疫癘頭痛,憎寒壯熱,項強睛暗,鼻塞聲重,咳嗽痰喘,眼赤口瘡,熱毒流注,腳腫腮腫,諸瘡斑疹,喉痹吐泄。

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枳殼桔梗茯苓薄荷甘草疫癥初起,服此先去其爪牙,使邪不盤踞經(jīng)絡,有斑即透,較升、葛、荊、防發(fā)表多多矣。如口干舌燥加黃芩,喉痛加豆根,倍加桔梗、甘草。古方引用生姜,姜乃暖胃之品,疫乃胃熱之癥,似不宜用,以蔥易之。

此足太陽、少陽、陽明藥也。羌活入太陽而理游風;獨活入太陰而理伏邪,兼能除痛;柴胡散熱升清,協(xié)川芎和血平肝,以治頭痛目昏;前胡、枳殼降氣行痰,協(xié)桔梗、茯苓以泄肺熱而除濕消腫;甘草和里;而發(fā)表更以薄荷為君,取其辛涼,氣味俱薄,疏導經(jīng)絡,表散能除高巔邪熱。古人名曰敗毒,良有以也。


涼膈散

(《局方》)治心火上盛,中焦燥實,煩躁口渴,目赤頭眩,口瘡唇裂;吐血衄血,諸風螈,胃熱發(fā)斑,發(fā)狂,驚急抽風。

連翹生梔子黃芩薄荷桔梗甘草生石膏竹葉此上、中二焦瀉火藥也。熱淫于內(nèi),治以咸寒,佐以苦甘,故以連翹、黃芩、竹葉、薄荷升散于上,古方用大黃、芒硝推蕩其中,使上升下行而膈自清矣。予憶疫疹乃無形之毒,投以硝、黃之猛烈,必致內(nèi)潰。予以石膏易去硝、黃,使熱降清升而疹自透,亦上升下行之意也。


清瘟敗毒飲

(《一得》)治一切火熱,表里俱盛,狂躁煩心??诟裳释?,大熱干嘔,錯語不眠,吐血衄血,熱盛發(fā)斑。不論始終,以此為主。后附加減。

生石膏(大劑六兩至八兩,中劑二兩至四兩,小劑八錢至一兩二錢)小生地(大劑六錢至一兩,中劑三錢至五錢,小劑二錢至四錢)烏犀角(大劑六錢至八錢,中劑三錢至四錢,小劑二錢至四錢)真川連(大劑六錢至四錢,中劑二錢至四錢,小劑一錢至一錢半)生梔子桔梗黃芩知母赤芍玄參連翹竹葉甘草丹皮疫證初起,惡寒發(fā)熱,頭痛如劈,煩躁譫妄,身熱肢冷,舌刺唇焦,上嘔下泄,六脈沉細而數(shù),即用大劑;沉而數(shù)者,用中劑;浮大而數(shù)者,用小劑。如斑一出,即用大青葉,量加升麻四、五分引毒外透。

此內(nèi)化外解、濁降清升之法,治一得一,治十得十。以視升提發(fā)表而愈劇者,何不俯取芻蕘之一得也。

此十二經(jīng)泄火之藥也。斑疹雖出于胃,亦諸經(jīng)之火有以助之。重用石膏直入胃經(jīng),使其敷布于十二經(jīng),退其淫熱;佐以黃連、犀角、黃芩泄心、肺火于上焦,丹皮、梔子、赤芍泄肝經(jīng)之火,連翹、玄參解散浮游之火,生地、知母抑陽扶陰,泄其亢甚之火,而救欲絕之水,桔梗、竹葉載藥上行;使以甘草和胃也。此皆大寒解毒之劑,故重用石膏,先平甚者,而諸經(jīng)之火自無不安矣。

疫疹之癥∶頭痛傾側,本方加石膏、玄參、甘菊花。

骨節(jié)煩痛,腰如被杖,本方加石膏、玄參、黃柏。

遍體炎炎,本方加石膏、生地、川連、黃芩、丹皮。

靜躁不常,本方加石膏、川連、犀角、丹皮、黃芩。

火擾不寐,本方加石膏、犀角、琥珀、川連。

周身如冰,本方加石膏、川連、犀角、黃柏、丹皮。

四肢逆冷,本方加石膏。

筋抽脈惕,本方加石膏、丹皮、膽草。

大渴不已,本方加石膏、花粉。

胃熱不食,本方加石膏、枳殼。

胸膈遏郁,本方加川連、枳殼、桔梗、栝蔞霜昏悶無聲,本方加石膏、川連、犀角、黃芩、羚羊角、桑皮。

筋肉動,本方加生地、石膏、黃柏、玄參。

冷氣上升,本方加石膏、生地、丹皮、川連、犀角、膽草。

口穢噴人,本方加石膏、川連、犀角。

滿口如霜,本方加石膏、川連、連翹、犀角、黃柏、生地。

咽喉腫痛,本方加石膏、桔梗、玄參、牛子、射干、山豆根。

嘴唇腫,本方加石膏、川連、連翹、天花粉。

臉上燎泡,本方加石膏、生地、銀花、板藍根、紫花地丁、馬勃、歸尾、丹皮、玄參。

大頭天行,本方加石膏、歸尾、板藍根、馬勃、紫花地丁、銀花、玄參、僵蠶、生大黃(脈實者量加)。

腮,本方加石膏、歸尾、銀花、玄參、紫花地丁、丹皮、馬勃、連翹、板藍根。

頸頜腫痛,本方加石膏、桔梗、牛蒡子、夏枯草、紫花地丁、玄參,連翹、銀花、山豆根。

耳后痛硬,本方加石膏、連翹、生地、天花粉、紫花地丁、丹皮、銀花、板藍根、玄參。

耳聾口苦,本方加生地、玄參、柴胡、黃柏。

嗒舌弄舌,本方加石膏、川連、犀角、黃柏、玄參。

紅絲繞目,本方加菊花、紅花、蟬衣、谷精草、歸尾。

頭汗如涌,本方加石膏、玄參。

切牙,本方加石膏、生地、丹皮、龍膽草、梔子。

鼻血泉涌,本方加石膏、生地、黃連、羚羊角、桑皮(生用)、玄參、棕灰、黃芩。

舌上珍珠,本方加石膏、川連、犀角、連翹、凈銀花、玄參、花粉。

舌如鐵甲,本方加石膏、犀角、川連、知母、天花粉、連翹、玄參、黃柏。

舌疔,本方加石膏、川連、犀角、連翹、銀花。

舌長(以片腦為末涂舌上,應手而縮,甚者必須五錢而愈。)舌衄,本方加石膏、丹皮、生地、川連、犀角、梔子、敗棕灰。

齒衄,本方加石膏、黃柏、生地、丹皮、梔子、犀角、川連、玄參、黃芩。

譫語,本方加石膏、川連、犀角、丹皮、梔子、黃柏、龍膽草。

呃逆,本方加石膏、柿蒂、銀杏、竹茹、羚羊角、枇杷葉。(不止,用四磨飲一錢,調服本方即止。

四磨飲∶沉香、檳榔、烏藥、枳殼)。

嘔吐,本方加石膏、川連、滑石、甘草、伏龍肝。

似痢非痢,本方加石膏、川連、滑石、豬苓、澤瀉、木通。

熱注大腸(加同上)。

大便不通(蜜煎導法),本方加生軍。

大便下血,本方加生地、槐花、棕炭、側柏葉。

小便短縮如油,本方加滑石、澤瀉、豬苓、木通、通草、蓄。

小便溺血,本方加生地、桃仁、滑石、茅根、川牛膝、琥珀、棕炭。

發(fā)狂,本方加石膏、犀角、川連、梔子、丹皮、川黃柏。

痰中帶血,本方加石膏、黃芩、棕炭、生桑皮、羚羊角、生地、栝蔞霜。

遺尿,本方加石膏、川連、犀角、滑石。

喘嗽,本方加桑皮、黃芩、石膏、羚羊角。

發(fā)黃,本方加石膏、滑石、梔子、茵陳、豬苓、澤瀉、木通。

循衣摸床,本方加石膏、川連、犀角、丹皮、梔子、膽草。

狐惑,本方加石膏、犀角、苦參、烏梅、槐子。

戰(zhàn)汗(戰(zhàn)后汗出、脈靜、身涼,不用藥;有余熱即服本方小劑,一藥而安)。

瘟毒發(fā)瘡,本方加石膏、生地、川連、紫花地丁、金銀花、(上加)升麻、(下加)川牛膝、(胸加)枳殼、蒲公英、(背加)威靈仙、(出頭)皂刺。

以上五十二癥按癥加減。以下瘥后二十癥,另載各癥諸方于本癥。

四肢浮腫

加味六君子湯

人參(一錢)于術(一錢)云苓(二錢)木香(三分)砂仁(五分)甘草(八分)薏仁(五錢)澤瀉(一錢半)生姜(一片)黑膠棗(二枚)大便燥結

當歸潤燥湯

(氣虛者加人參、黃)大熟地(五錢)當歸(三錢)麻仁(二錢)郁李仁(三錢)肉蓯蓉(一錢半)杏仁(一錢半)白蜜(一匙)皮膚痛癢

八珍湯

人參(一錢)白術(一錢)茯苓(一錢半)甘草(八分)生地(三錢)當歸(二錢)川芎(一錢)白芍(一錢半)生姜(一片)黑棗(二枚)半身不遂

小劑敗毒飲

加∶木瓜牛膝續(xù)斷萆、黃柏知母威靈仙。

食少不化

加味異功散

人參(一錢)白術(一錢)茯苓(一錢)陳皮(一錢)山楂(二錢)谷芽(三錢)甘草(五分)砂仁(八分)生姜(一片)黑棗(三枚)驚悸

茯神鎮(zhèn)驚湯

人參(一錢)黃(錢半,炙)當歸(二錢)茯神(三錢)遠志(錢半)龍齒(二錢,)白芍(一錢)麥冬(二錢)琥珀(一錢,研沖服)炙甘草(八分)龍眼(三枚)燈芯(三十寸)怔忡

琥珀養(yǎng)心湯

人參(一錢)當歸(二錢)茯神(三錢)棗仁(錢半,炒)遠志(錢半,炙)石菖蒲(一錢)琥珀(一錢研沖服)炙草(八分)麥冬(二錢)龍眼(三枚)失音

六味地黃湯

熟地(五錢)山萸(一錢)茯苓(錢半)丹皮(錢半)山藥(二錢)澤瀉(錢半)鄭聲

補中益氣湯

人參(一錢)黃(錢半,炙)當歸(二錢)白術(錢半)陳皮(一錢)升麻(八分)柴胡(一錢)甘草(八分)喜唾

梅棗噙化丸

烏梅(十枚)黑棗(五個;去核,共搗如泥,加煉蜜為丸,彈子大,每用一丸,放口噙化)。

多言

加味參麥飲

人參(五分)麥冬(三錢)五味子(八分)通草(八分)石菖蒲(一錢)川連(五分)甘草(三分)白芍(一錢)燈芯(三尺)遺精

茯神湯

茯神(五錢半)遠志(錢半,炒)棗仁(二錢,炒)石菖蒲(一錢)白茯苓(一錢)川連(五分)人參(一錢)生地(三錢)當歸(錢半)甘草(五分)牡蠣(二錢,)蓮子(七枚)恐懼

補膽防風湯

人參(七分)防風(一錢)細辛(五分)川芎(八分)甘草(五分)茯神(錢半)獨活(八分)前胡(八分)黑棗(三枚)昏睡

參麥黃連湯

人參(五分)麥冬(三錢)川連(四分)生棗仁(五錢)石菖蒲(一錢)甘草(五分)自汗盜汗

加味歸脾湯

人參(一錢)黃(錢半,炒)白術(一錢,炒)茯神(三錢)棗仁(二錢,炒)遠志(錢半,炒)甘草(五分)當歸(錢半)麻黃根(二錢)牡蠣(三錢)紅棗(三枚)浮麥(三錢)心神不安

寧志丸

石菖蒲(一兩)遠志(一兩)當歸(三錢)茯神(五錢)人參(二錢)麥冬(三錢,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早用米湯飲服三錢)。

虛煩不寐

酸棗仁湯

棗仁(五錢,炒)人參(八分)甘草(八分)茯神(三錢)川芎(八分)知母(一錢)遠志(一錢,炒)龍眼(三枚)燈草(三十寸)勞復

加味當歸四逆湯

柴胡(八分)當歸(錢半)白芍(一錢)枳實(一錢)甘草(五分,赤衣散∶室女經(jīng)布近陰處一片,燒灰,調服)。

食復

香砂平胃散

蒼術(一錢半,炒)濃樸(一錢,炒)陳皮(一錢)木香(五分)砂仁(八分)甘草(五分)生姜(一片,有食積加山楂、麥芽、神曲、茯苓)陰陽易

當歸白術湯

白術(一錢)當歸(一錢)桂枝(一錢)附子(一錢)甘草(八分)白芍(一錢)黃(一錢,炙)人參(錢半)生姜(三錢)

燒散

襠(八分,近陰處,男用女襠,女用男襠,燒灰,溫水和服)

青竹茹湯

竹茹(半斤)栝蔞根(一兩,水二升,煎一升服)

鼠屎湯

韭白根(一把)鼠屎(十四粒)水煎服

韭根散

韭根栝蔞根青竹茹炮姜(各五錢,共為粗末,分八分。用水盞半,煎五分,入鼠屎一錢和服。

治陰陽易危急之癥)。


千金方

治勞復或食復發(fā)熱者。

梔子仁(一錢)生石膏(三錢)鼠屎(十四粒)淡豉(半合)水煎服。


麥冬湯

治勞復氣欲絕者,用之大效,能起死回生。

麥冬(一兩,去心)甘草(二兩,蜜炙)粳米(半合)蘇竹葉(十五片)黑棗(二枚,去核)上為細末,水二盞,煎米令熟,去米,約湯盞半,入藥五錢,煎至一盞。溫服,不能服者,綿浸滴口中。此方不用石膏,以三焦無火也。加人參更妙。

疫疹之形∶松浮,本方加大青葉、玄參。

緊束有根,本方加石膏、生地、犀角、玄參、桃仁、紫草、川連、紅花、連翹、歸尾。

疫疹之色∶紅活,本方加大青葉、玄參。

淡紅,本方加大青葉、玄參。

深紅,本方加大青葉、玄參、生地。

艷紅,本方加大青葉、生地、石膏、丹皮、玄參。

紫赤,本方加石膏、生地、玄參、川連、犀角、丹皮、桃仁。

紅白砂,本方小劑加生地、當歸、蟬衣。


附一紫黑相間治驗

正陽門外,蔣家胡同口內(nèi),祥泰布鋪,祁某,晉人也。長郎病疫,原診謝以不治,又延一醫(yī),亦不治。及至邀余,已七日矣。診其脈,六部全伏;察其形,目紅面赤,滿口如霜,頭汗如雨,四肢如冰;稽其癥,時昏時躁,譫妄無倫,嘔泄兼作,小水癃閉,周身斑疹,紫黑相間,幸而松活,浮于皮面,毒雖盛而猶隱躍,此生機也。查看前方,亦用犀、連,大劑不過錢許,乃杯水之救耳!予曰∶令郎之癥最險,不畏予藥過峻,死中求活,不然,變在十四日。祁懇甚切,予用大劑,石膏八兩,犀角六錢,黃連五錢,余佐以本方之味,加伏龍肝一兩,滑石五錢,木通三錢,豬苓、澤瀉各二錢,更加生地一兩,紫草三錢,歸尾三錢,大青葉二錢。以色紫黑也,連投二服。至九日脈起細數(shù),手足回溫,嘔雖止而泄如舊,仍用本方去伏龍肝,又二服。至十一日,脈轉洪數(shù),頭汗遂止,黑斑變紫,小水亦利,大便亦實,但妄譫如前,身忽大熱,煩躁更甚,大渴不已,以火外透也,仍用本方去滑石、木通、豬苓、澤瀉,加花粉、山豆根。以喉微痛也,更以冰水與服,以濟其渴。又二帖,色轉深紅,熱勢稍殺,譫妄間有,猶渴思冰,投本方減生地五錢去歸尾、紫草、豆根、花粉。又二服,諸癥已退十分之三,藥減四分之一,但飲水而不思食。祁疑而叩曰∶病雖減,而十數(shù)日不食,尚能生乎?予曰,生矣,按法治之,二十一日方可全愈。

又二服,斑化多半,胃氣漸開,熱亦大減,照本方藥減四分之二,去大青葉。又二服,斑點全消,飲食旋食旋餓,方能起坐,診其脈,尚有六至,猶有余熱,不即清之,其勢復張,更難為力,猶用石膏二兩四錢,犀角三錢,黃連二錢,余亦類減。十九日用石膏一兩二錢,犀角二錢,黃連一錢,加烏梅三個,酸以收之也。予曰∶前言二十一日,方能成功,今已十九日矣,令郎如此,可見前言之不謬也。祁某喜曰∶若非立定主意,幾為眾口所誤,初立此方,體全堂不肯賣藥,叩其所以,言誤開分兩,以八錢為八兩、六分為六錢耳。予歷指同鄉(xiāng)服此得痊者頗多,雖賣。猶囑以再三斟酌。二十日猶用石膏八錢,犀角錢半,黃連八分,加洋參二錢,麥冬三錢,歸身二錢,川芎一錢,以調氣血。二十一日用八珍湯加麥冬、五味,立方需大紙一張。昨言初方藥店不肯發(fā)藥,今令郎已愈,錄一治法于方前,計服石膏、黃連。犀角若干,使彼知予用藥之奇,即藥鋪亦未之見也。

錄曰∶瘟毒發(fā)斑,疫癥之最重者,然有必活之方。無如醫(yī)家不敢用,病家不敢服,甚至鋪家不敢賣,有此“三不敢”,疫疹之死于誤者,不知凡幾,可勝嘆哉!令郎之癥,蒙相信之深,邀予延醫(yī)。予用大劑連投十五帖,今已全安,計用石膏六斤有另,犀角七兩有另,黃連六兩有另。此前人所未有,后人所未見,故筆之于書,以征奇效。


附一紫黑呃逆治驗

丙午夏四月,塞道掌侄孫兆某者,病疫已十一日,原診辭以備后事。塞公另延一醫(yī),用理中湯,兆某妻舅工部員外伊芳公,素精醫(yī)術,不肯與服。曰∶若治此癥,非余某不可。其家因有人進讒言予用藥過峻,懼不敢請,伊芳公力爭,懇予甚切。予因知遇之感,慨然同往。診其脈,沉細而數(shù);驗其癥,周身斑點,紫黑相間,加以郁冒直視,譫語無倫,四肢如冰,呃逆不止,舌卷囊縮,手足動搖,似若循衣。此實危癥,幸而兩目紅赤,嘴唇焦紫,驗其是熱。查看前方,不過重表輕涼,此杯水投火,愈增其焰,以致變癥蜂起。

予用大劑,更加玄參三錢,大青葉二錢,使其內(nèi)化外解,調服四磨飲。本家懼不敢服,伊芳公身任其咎,親身煎藥,半日一夜,連投二服,呃逆頓止,手足遂溫,次日脈轉洪數(shù),身忽大熱,以毒外透也。予向伊芳公曰∶按法治之,二十一日得痊。但此劑不過聊治其焰,未拔其根,藥力稍懈,火熱復起。一方服至五日,病勢大減,藥亦減半。服至八日,藥減三分之二,去大青葉。服至十日,藥減四分之三,以后諸癥全退,飲食漸進。計服石膏五斤十四兩,犀角四兩六錢,黃連三兩四錢,舉家狂喜,始悔進讒言之誤也。


附一昏憒呃逆治驗

右營守府費公名存孝者,年近七旬,癸丑四月,病疫已八日矣。診其脈,細數(shù)無至;觀其形色,如蒙垢,頭汗如蒸,昏憒如癡,譫語無倫,身不大熱,四肢振搖且冷,斑疹隱于皮內(nèi),紫而且赤,幸不緊束。

此疫毒內(nèi)伏,癥亦危矣。如斑不透,毒無所泄,終成悶癥,斃在十四日。查看前方,不外荊、防、升、葛。

不知毒火壅遏之癥不清,內(nèi)熱不降,斑終不出,徒肆發(fā)表,愈增其勢,燔灼火焰,斑愈遏矣。予用大劑,石膏八兩,犀角六錢,黃連五錢,加大青葉三錢,升麻五分。使毒火下降,領斑外透,此內(nèi)化外解,濁降清升之法。次日,周身斑現(xiàn),紫赤如錦,精神若明若昧,身亦大熱,手足遂溫,間有逆氣上沖,仍照本方加生地一兩,紫草三錢,調服四磨飲。其侄懼逆氣上沖,予曰∶無妨,服此即止。進門時,見又帖有堂號,因問曰∶又延醫(yī)乎?其侄曰∶相好請來,但診其脈,不服藥耳。予曰∶予治此癥,前人未有,昨日敢服此方令叔活矣。然見者必以為怪,君其志之。后醫(yī)者至,果見予方,大叱其非,曰∶一身斑疹,不按古法,用如許寒涼水注,斑疹如何能透?急宜提表,似或可救,即用荊、防、升、葛,更加麻黃,連服二煎,及至半夜,呃逆連聲,四肢逆冷,足涼過膝。舉家驚惶,追悔莫及。守城而進,叩門求見,問其所以,曰∶變矣。問服何方?曰∶他方。予曰∶既服他方,仍請他治之。其侄見予不往,權將四磨飲原方,連灌二煎,呃逆頓止,手足遂溫。轉懇予素契者,登門叩懇,予憐其以官為家,又系異鄉(xiāng)人,仍按本方大劑調治,二十一日全愈。計用石膏五斤四兩,犀角五兩二錢,黃連四兩八錢。此癸丑四月間事也。


附一痰中帶血治驗

安徽富藩臺堂夫人病疫,初起但寒不熱,頭暈眼花,腰體疼痛。醫(yī)者誤認虛寒,用六味加杜仲、續(xù)斷、牛膝、木瓜,兩服后,昏沉如迷,呼吸將絕,并不知其為病所苦。令叔五公,現(xiàn)任兵部郎中,邀予往看。

診其脈,沉細而數(shù);稽其癥,面顏紅赤,頭汗如淋,身熱肢冷,舌燥唇焦。予曰∶非虛也,乃疫耳。五曰∶種種形狀是虛,何以言疫?予曰∶若是虛癥,面顏不至紅赤,舌不焦,唇不燥,通身大汗,乃元陽將脫之象,豈獨頭汗如淋、身熱肢冷哉?大劑決不敢服,暫用涼膈散,清其內(nèi)熱,明日斑疹微露,癥自明矣。次日斑點隱隱,含于皮內(nèi)。五見駭然曰∶幾誤矣。即投敗毒中劑,加大青葉錢半,升麻五分。次日周身斑見,紫赤松浮,身忽大熱,肢亦不冷,煩躁大渴,即換大劑,石膏八兩,犀角六錢,黃連五錢,加生地一兩,紫草三錢,大青葉三錢,連投二服,斑轉艷紅,惟咳嗽不止,痰中帶血粉紅。此金被火灼,即按本方加羚羊角三錢,桑皮三錢,棕炭三錢,丹皮二錢,又二服,嗽寧血止,色轉深紅,熱亦大減。照本方去紫草、羚羊、桑皮、棕炭;減生地五錢,石膏二兩,犀角二錢;加木通錢半,滑石五錢,以小水不利也。又二服,諸癥已減十分之六,猶用石膏二兩四錢,犀角二錢,黃連錢半,生地四錢,去木通、滑石。又二服后,用犀角錢半,黃連八分,石膏八錢,加人參一錢,當歸一錢,麥冬三錢,五味子五分。連服二帖,飲食倍增,精神漸旺矣。

附一目閉無聲治驗

世襲騎都尉常公,系戶部郎中觀公名岱者,中表弟也。癸丑五月病疫。觀公素精醫(yī)術,調治半月,斑疹暗回,而諸癥反劇,已備后事。乃弟因一息尚在,復邀予治。診其脈,若有若無;觀其色,目閉無聲,四肢逆冷,大便旁流清水。予謝以不治。闔家拜懇,但求開方,死而無怨。予見嘴唇微腫,紫而且黑,知內(nèi)有伏毒,非不可救。熱乘于心肺,故昏悶無聲;乘于肝,故目閉;乘于脾,故四肢逆冷;乘于大腸,故旁流清水。查看前方,亦是清熱化斑等劑。觀公素性謹慎,藥雖不錯,只治其焰,未拔其根,當此危急之秋,再一探視,死在三七。予按本方,用犀角八錢,黃連六錢,加滑石一兩,木通三錢,豬苓、澤瀉各二錢,桑皮三錢,栝蔞霜三錢,另用石膏一斤,竹葉一兩,熬水煎藥。連進三煎,次日脈起細數(shù),手足遂溫,旁流亦減,小水亦通,目開而聲出矣。仍用本方去滑石、木通、豬苓、澤瀉、桑皮、栝蔞。又一服,以后逐日減用,七日而痊。觀公登門道謝曰∶舍表弟之癥,一百死一百,一千死一千,君能生之,敢不心悅而誠服!

原標題:疫疹一得
上一篇:溫病條辨下一篇:溫熱暑疫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