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社會周期是我自己總結的一套體系,這個體系依據六十甲子而論人生,即人的社會周期由5個12年組成。古人一般會在孩子十一二歲的時候給他挑一位好老師,讓孩子正式接受學業(yè)教育。這種做法也正符合了我的社會周期理論。
第一個12年(0~12歲)為人的游戲周期,而游戲是無須承擔責任的。
第二個12年(13~24歲)為人的模擬周期,開始模擬未來成人的生活,是被教育和逆反,并形成明晰自我的時期,這一時期,美麗而痛苦。
第三個12年(25~36歲)為人的實驗周期,人開始走向社會并開始實驗先前學到和感悟到的一切,開始鍛造自己,并學習向規(guī)則社會妥協(xié)。
第四個12年(37~48歲)為人的應用周期,人開始進人不惑之年,也就是理智之年,所謂“應用周期”就是這一時期,“應用”大于“學習”,人開始為自我做主。
最后一個(49~60年歲)為人的智慧增長周期,智慧與知識有所不同,知識可以復制,而智慧不可復制,智慧代表著一種境界和一種不可企及的高度和速度,就如同諸葛亮的“空城計”那么出人意料……
我自己的這套體系暗合了古人“守時守位”的觀念,強調人在不同階段做不同的事情人年輕時要好好學習,中年就要好好去做事、建功立業(yè),老了后就要把一生的經驗傳承給后人一這樣才是充實飽滿、造福社會、惠澤子孫的精彩人生。
我們重點看看第一個12年,即0~12歲這個周期。這一時期是為人的游戲周期,即十一二歲之前,小孩子都是處在玩鬧的階段。古代人強調孩子很小的時候,一定要少教知識,避免損耗孩子的精神中醫(yī)講,思傷脾小孩子的身體還未發(fā)育成熟,臟腑功能都偏弱,過早地強制孩子學習,會加重孩子的思慮,導致傷害到脾,從而傷害到身體。
○早教從幾歲開始
現(xiàn)在的家長都很功利,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孩子剛牙牙學語,就被家長壓著競相比賽背古詩,一背就是上百首,但由于孩子都是死記硬背,完全沒有消化理解,長大后就全還給古人了,用的時候一句也想不起來。
讀經的問題,古人強調要少教,而且一定要精熟,詩詞一次不用學太多,在老師講透的前提下,好好吸收,融到骨子里去,讓經典的內蘊真正成為個人生命的一部分。而且古人讀詩,每一個字的讀音都要求精確,講究音調的抑揚頓挫,通過讀詩,就能達到養(yǎng)生保健的功效。
我主張,就算現(xiàn)在的孩子靑春期普遍提前,但至少在孩子十歲之前要保證他們有足夠的玩的時間。在整個游戲周期,學習成績是次要的,重要的是父母通過“潤物細無聲”式的言傳身教,教孩子學對錯、識好壞。
我小時候很愛看電影,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電影有個特點,角色一出場,憑外貌就知道誰是好人誰是壞人——濃眉大眼、五官端正的肯定是好人,歪瓜裂棗、面目可憎的肯定是壞人。這種過于臉譜化的區(qū)分確實很偏頗,但它有個好處,使我們知道了世上有好壞之分,而且這種區(qū)分很清晰明了。而現(xiàn)在的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難免介一個困惑,把孩子教得太善良了,恐怕將來會被人欺負;可要教惡了又覺得不符合圣人的古訓。其實,孩子并非像大人想象得那么幼稚,我們只要把好壞、對錯教給孩子,然后培養(yǎng)他們處理事情的能力,到時候孩子自然就知道如何判斷取舍了。
對于有錢人家的教育尤其要注意三點:第一教儉樸,避免奢華;第二教忍耐,避免爭斗;第三教謙恭,避免倨傲富貴人家的孩子最容易倨傲,“謙受益,滿招損”,倨傲對人的一生都無益。
至于學習,在游戲周期階段,家長大可不必每天盯著考試成績。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是教育的重點。學習習慣、學習意識都養(yǎng)成了,到了第二個生命周期,不用大人逼迫,孩子自覺自動地就開始用功了,到那時,他的格局、他的視野、他的習性都會幫助他飛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