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類】清熱祛濕劑。
【來源】清,吳鞠通,《溫病條辨》。
【組成】杏仁15克,白豆蔻6克,生薏苡仁18克,厚樸6克,半夏15克,滑石18克,通草6克,竹葉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宣暢氣機,清利濕熱。
【主治】濕重于熱之濕溫病。頭痛惡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后身熱,苔白不渴,脈弦細而濡。
【方解】本方為濕溫初起,邪在氣分,濕重于熱之證而設(shè)。其頭痛惡寒,身重疼痛,乃濕邪阻遏衛(wèi)陽之候,雖似傷寒,但脈弦細而濡,故非傷寒。濕為陰邪,濕遏熱伏,則午后身熱;濕滯氣機,脾胃受困,故胸悶不饑;苔白不渴,面色淡黃,均屬濕郁氣分之象。治宜宣暢氣機,清利濕熱。方以“三仁”為君,其中杏仁苦辛,善入肺經(jīng),宣通上焦肺氣,蓋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濕亦化,白豆蔻芳香苦辛,行氣化濕,宣暢中焦,薏苡仁甘淡,滲利健脾,清利濕熱,疏導下焦;半夏、厚樸辛開苦降,行氣化濕,散結(jié)除滿,助豆蔻以暢中和胃,為臣藥;通草、滑石、竹葉甘寒淡滲,清利下焦?jié)駸幔矠樽羲?。諸藥合用,宣化上焦,運化中焦,滲利下焦,使三焦宣暢,濕熱之邪從三焦分消,則諸證自愈。
【臨床應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濕溫的常用方。臨床以頭痛惡寒,身重,胸悶不饑,午后身熱,苔白不渴,脈弦細而濡為應用要點。
(2)加減化裁:若兼有衛(wèi)表癥狀者,可加藿香、香薷以解表化濕;若寒熱往來者,可加草果、青蒿以退寒熱;若夾有穢濁,可加佩蘭、石菖蒲以芳香化濁。
(3)注意事項:熱重濕輕者不可用。
(4)現(xiàn)代應用:臨床常用本方治療腸傷寒、胃腸炎、腎盂腎炎、腎小球腎炎、布氏桿菌病,以及關(guān)節(jié)炎等屬濕重于熱者。
【方歌】三仁杏蔻薏苡仁,夏樸通草竹葉存,加入滑石滲濕熱,身重胸悶屬濕溫。
【附方】藿樸夏苓湯(清;石壽棠,《醫(yī)原》):藿香6克,厚樸3克,半夏4.5克,赤茯苓9克,杏仁9克,生薏苡仁12克,白豆蔻2克,豬苓4.5克,淡豆豉9克,澤瀉4.5克。水煎服。功用:解表化濕。主治:濕溫初起。身熱惡寒,肢體倦怠,胸悶口膩,舌苔薄白,脈濡緩。
以上二方均能治療濕溫初起,其中藿樸夏苓湯利濕之中,兼有疏表之用,適用于濕溫初起,表證較明顯者;三仁湯則利濕之中,兼有清熱之力,以濕溫初起;濕重熱輕者用之為宜。
本站聲明:如果您認為轉(zhuǎn)載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權(quán)益,請您來電聲明,我們將會在收到信息核實后24小時內(nèi)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