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子讀醫(yī)。書幾十載矣。所仰慕者。仲景一書為尤焉然讀之未易洞達其趣。欲得一師指之遍國中無有能知者。寤而思寐而思。天其勤恤俾我李公明之授予及所不傳之妙。旬儲月積浸就編帙。一語一言美無可狀始而終之終而始之。即無端之園壁也或有人焉。厭聞而惡見者。豈公徒使之然哉。彼未嘗聞未嘗見恥夫后于人之過也。因目之曰此事難知。以其不因師指也人徒見是書為傷寒之法。而不知上合軒岐之經(jīng)中契越人之典下符叔和之文茲又言外不傳之秘具載斯文矣時至大改元秋七月二十有一日古趙王好古識。
醫(yī)之可法
自伏羲神農(nóng)黃帝而下。名醫(yī)雖多所可學人有幾人哉。至于華氏之剖腹王氏之灸針術非不神也后人安得而效之。非岐伯之圣經(jīng)。雷公之炮炙伊芳贄之湯液?;又榉?。越人之問難仲景之傷寒。叔和之脈訣。士安之甲乙。啟玄子之傳注。錢仲陽之論議。皆其活法。所可學人。豈千方萬論印定后人眼目者。所能比哉。其間德高行遠奇才異士。與夫居縉紳隱草莽者。然有一法一節(jié)之可觀。非百代可行之活法。皆所不取也。豈予好辯哉。欲使學人觀此數(shù)圣賢。而知所可慕而已。或有人焉。徒能廣覽泛涉。自以為多學而用之無益者。豈其知本。
或問手足太陽、手足陽明、手足少陽、俱會于首、然六陽會于首者、亦有陰乎
答曰。有。六腑者六陽也。五臟者五陰也。肺開竅于鼻心開竅于舌。脾開竅于口。肝開竅于目。腎開竅于耳。是五陰也。又有厥陰與督脈會于巔。是六陰也。耳者腎也。復能聽聲。聲為金。是耳中有肺也。鼻者肺也。復能聞臭。是鼻中有心也。舌者心也。復能知味。是舌中有脾也。目有五輪。通貫五臟??跒槠⑵槔ね?。主靜而不動。故無所兼。言耳鼻舌各兼一目兼四。此與督脈。共計十三陰也。腦為諸體之會即海也腎主之。是為十四陰矣。
經(jīng)脈終始
寅手太陰肺。始于中焦終于大指內(nèi)廉出其端。
卯手陽明大腸。始于大指次指之端。終于上俠鼻孔辰足陽明胃。始于鼻交中。終于入大指間出其端。巳足太陰脾。始于大指之端。終于注心中。
午手少陰心。始于心中。終于循小指之內(nèi)出其端。
未手太陽小腸。始于小指之端。終于抵鼻至目內(nèi)斜絡于顴。
申足太陽膀胱。始于目內(nèi)。終于小指外側(cè)出其端酉足少陰腎。始于小指之下。終于注胸中。
戌手厥陰心包。始于胸中。終于循小指次指出其端。亥手少陽三焦。始于小指次指之端。終于至目銳子足少陰膽。始于目銳。終于小指次指循大指內(nèi)出其端貫爪甲出三毛。
丑足厥陰肝。始于大指聚毛之上。終于注肺中。
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是高能接下也。
足之三陰。從足走腹。手之三陰。從腹走手。是下能趨上也。
故上下升降而為和。易曰。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易曰。山澤通氣。故氣寄于辛。用于寅平旦始從中焦注循天之紀左旋至丑而終。晝夜通行五十度。周流八百一十丈。夫倡則婦隨。血隨氣而上行。殊不見潤下之意。經(jīng)云。氣主煦之升也。血主濡之潤也。書云。水日潤下。如何說得。從氣之血。有不行之體如百川右行東至于海請示。
日用
復臨泰壯干。遁否觀剝坤二六。
青白正分開與辟。赤黑往來通道路。
泰即居艮否居坤。干作天門巽地戶。
氣終于丑始于寅。血諦辛陰從下去。
丙潛壬內(nèi)卻從高。順至乙穴還上注。
婦隨夫唱幾曾停。萬派千流無暫住。
血氣包含六子中。晝夜行流五十度。
食時骸理敬修行。玄府身周勻閉拒。
排山倒海毒非常。撩鼻捻髭心不怖。
天長地久太虛持。不虧八一元來數(shù)。
休說乘虛謾履空。嬴取康寧三六足。
知之非難行之難。造次顛沛宜常慮。
人肖天地
且天地之形如卯。橫臥于東南西北者。自然之勢也血氣營運故始于手太陰。終于足厥陰。帝曰。地之為下否乎。岐伯曰。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也。曰馮乎。曰大氣舉之也。是地如卯黃在其中矣。又曰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易曰。坤濃載物德。合無疆。信乎天之包地。形如卯焉。故人首之上。為天之天。足之下為地之天。人之浮于地之上。如地之浮于太虛之中也。地之西始于寅終于丑。血之東根于辛納于乙。相隨往來不息。獨缺于干巽。為天地之門戶也。啟玄子云。戊土屬干。巳土屬巽。遁甲曰。六戊為天門。六巳為地戶。此之謂也。經(jīng)云。天地者萬物之上下。左右者陰陽之道路。氣血者父母也。父母者天地也。血氣周流于十二經(jīng)??偘佑谄渲小A鶜馕逍惺且?。無形者包有形。而天總包地也。天左行而西氣隨之。百川并進而東血隨之。
太陽證
太陽證。頭項痛。腰脊強。發(fā)熱惡寒無汗。脈尺寸俱浮而緊。是發(fā)于陽陽者衛(wèi)也(麻黃湯)主之。
麻黃(一兩半去節(jié))桂枝(一兩去皮)杏仁(二十粒湯浸去皮尖)甘草(半兩炙)上銼每服五錢。水一盞煎溫服。
太陽證。頭項痛。腰脊強。發(fā)熱惡寒自汗。脈尺寸俱浮而緩者。榮也。(桂枝湯)主之。
桂枝(去皮)芍藥甘草(各等分)上銼。每服八錢。水一盞半。姜棗同煎溫服。
太陽證
太陽證。頭痛發(fā)熱。自汗惡風。脈當緩而反緊。傷風得傷寒脈也。
太陽證。頭痛發(fā)熱無汗惡寒。脈當急而反緩。傷寒得傷風脈也。
二證脈不同本經(jīng)(大青龍湯)主之。易老(桂枝麻黃各半湯)。此言外之意。楊氏云。非明脈者不可用大青龍湯。以其有厥逆筋惕肉及亡陽之失也。故易老改為九味羌活湯。而不用桂枝麻黃也。羌活湯不論有汗無汗。悉宜服之。但有緩急不同矣。九味羌活湯藥證加減。服餌緩急。具見于后。
太陽證
太陽證。發(fā)熱惡寒自汗脈緩。太陽證。發(fā)熱惡風無汗脈緩。此易老元將麻黃一桂枝二治上二證后復改用羌活湯。
太陽證
太陽膀胱脈浮緊直至寸口。所以頭痛者。頭與寸口俱高之分也。兼厥陰與督脈會于巔。
逆太陽之經(jīng)上而不得下。故壅滯為頭痛于上也。左手浮弦胸中痛也。沉弦背愈痛右手浮弦者亦然。
頭痛者木也最高之分惟風可到風則溫也。治以辛涼。秋克春之意。故頭痛皆以風藥治之者。
總其體之常也。然各有三陰三陽之異焉。故太陽則宜川芎。陽明則宜白芷少陽則宜柴胡。太陰則宜蒼術。少陰則宜細辛。厥陰則宜吳茱萸也。
太陽證
太陽膀胱脈浮緊直至寸口。所以頭痛者。頭與寸口俱高之分也。兼厥陰與督脈會于巔。
逆太陽之經(jīng)上而不得下。故壅滯為頭痛于上也。左手浮弦胸中痛也。沉弦背愈痛右手浮弦者亦然。
頭痛者木也最高之分惟風可到風則溫也。治以辛涼。秋克春之意。故頭痛皆以風藥治之者。
總其體之常也。然各有三陰三陽之異焉。故太陽則宜川芎。陽明則宜白芷少陽則宜柴胡。太陰則宜蒼術。少陰則宜細辛。厥陰則宜吳茱萸也。
前后虛實圖
\r前后虛實圖\ps11a4.bmp\r假令脾肺虛。則補其母。謂肺病而補其脾也。則腎自平矣。假令脾肺實。則瀉其子。謂脾病而瀉其肺也。則心自平矣。難經(jīng)云。從前來者為實邪。從后來者為虛邪。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從所勝來者為微邪。自病者為正邪。
假令心病中風得之為虛邪。傷暑得之為正邪。飲食勞倦得之為實邪。傷寒得之為微邪。
中濕得之為賊邪。
假令心病得脾脈。土在火之分也。克火之水退而不敢至?;皙毻谀戏?。是從前來者為實邪也。
假令心病得肝脈。木在火之分也。土退而不敢至土退而不至則克火之水。隨木而至是從后來者為虛邪也。
假令脾肺虛。脾母能令肺子虛也。用理中湯。非補脾也。脾中補肺也。故曰虛則補其母。以其脾為生肺之本也。則用人參白術之類。大經(jīng)曰滋苗者必固其根此之謂也。
假令脾肺實。
肺子能令脾母實也用瀉黃散。非瀉脾也。脾中瀉肺也。故曰實則瀉其子。以其脾為生肺之上源。則用梔子石膏之類。大經(jīng)曰。伐下者必枯其上此之謂也。
天和六脈六甲。旺脈四時。平脈合而用之則天地人三才之道備矣。
諸經(jīng)皆言大則病進者何也
答曰。散而浮大者心也。心主無為。相火用事。是為相應。以五服言之。王畿中也。以王畿言之。九重中也君主無為。當靜以養(yǎng)血。若浮大而出于外。非其所宜也。以王道言之書云。
外作禽荒。未或不忘。經(jīng)云。主不明。則十二官危矣。此散而浮大者。君主兼臣下之權而不知反。故曰大則病進。
南政甲巳所臨之歲。司天在泉。但見君火在上者。上不應。在下者。下不應。
北政但見君火在上。則下不應。在下則上不應。在左則右不應。在右則左不應。當沉而浮。當浮而沉也北政以前為右。以后為左。臣也啟玄子云天地陰陽視之可見。何必思諸冥昧演法推求。智極心勞。而無所得耶。
難經(jīng)仲景合而為一
仲景先太陽。坎陽明后少陽。自無形傳有形。從外而之內(nèi)者也。仲景之所言。天令而暴至者也難經(jīng)先少陽。次陽明。后太陽。自有形傳無形從內(nèi)而之外者也。故難經(jīng)之言。言雜病而久疾者也。
仲景叔和合而為一
張仲景王叔和\r論弦澀圖\ps11a5.bmp\r仲景言弦澀為陰。叔和言弦澀為陽。何意。大抵弦澀東西也。以南北分之。故有陰陽之別。
澀本燥火弦本水少。雖有南北之分。總而言之。則不離諸數(shù)為熱。諸遲為寒。仲景叔和言本兩途。非相違背。合而論之皆是也。仲景所言。言傷寒自外而入者。叔和所言。言五臟自內(nèi)而出者。
傷寒從氣而入。故仲景以弦脈為陰。自艮而之內(nèi)從外入。先太陽也。位在東北。
雜病從血而出。故叔和以弦脈為陽。自巽而之外。從內(nèi)出。先少陽也。位在東南。
北弦胸中痛寒在胃停水滿丹田南目赤叫呼煩躁大腸。胃。三焦右寸肺關脾尺命門左寸心關肝尺腎寒引飲脈八九至小腸膽弦膀胱南弦(理中湯)子能令母實北固衛(wèi)之陽(桂凡在右者。皆受左克。
里自右之左主從客變右(大腸庚肺辛)澀(胃戊脾巳)緩命門相火洪左(心丁小腸丙)洪(肝乙膽甲)弦(腎癸膀胱壬)沉表自左之右客從主變凡在左者。皆克諸右浮克浮沉克沉
表里所當汗下
手太陰復主表證卻當汗右(行陰二十五度)肺(大腸)脾胃命門心包三焦(入里主下)左(行陽二十五度)心(小腸)肝膽腎膀胱(七表主汗)足厥陰復主血證卻當下
后序
東垣先生醫(yī)書一帙。予府已鋟梓傳于世矣今又得一書。亦東垣治疾之法。名曰此事難知蓋醫(yī)之為道。所以續(xù)斯人之命。而與天地生生之德不可一朝泯也。秦焚六經(jīng)。而廢周公孔子之道。幸而醫(yī)書存世考諸經(jīng)者。則知黃帝與岐伯之論辯。
反復推明五運七氣之秘以立補泄之法。所以拯斯人之疾。而人之死生系焉。岐黃既遠。求能推諸五運七氣。而察陰陽升降之候。定臟腑虛實之所因。合經(jīng)絡上下之所屬。而能起死回生者鮮矣。噫??私B明之者。其惟東垣先生乎。先生是書。乃言外不傳之秘。誠為人所難知。
然方劑雖載其妙理。有不可得而明言者。在乎心領而神會耳。唐許胤宗曰醫(yī)者意也。思慮精則得之此之謂歟。而孟軻氏曰。梓匠輪輿。能與人規(guī)矩。不能與人之巧。亦此謂也。予用壽行而與四方之士共焉。則濟人利物之一端。未必無小補云成化甲辰歲仲夏既望荊南一人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