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源】《中國藥典》2015年版1477、1478頁。
【處方】黃連24g、連翹192g、防風96g、白芷192g、菊花384g、酒大黃768g、桔梗192g、石膏96g、甘草96g、梔子(姜制)192g、炒蔓荊子192g、荊芥穗192g、黃芩192g、薄荷96g、黃柏(酒炙)96g、川芎96g、旋覆花48g。
【制法】以上十七味,酒大黃576g與黃連、黃柏、白芷粉碎,過篩,混勻,取細粉600g,備用;剩余粗粒與防風、桔梗、剩余的酒大黃用70%乙醇做溶劑,浸漬24小時后進行滲漉,收集滲漉液,回收乙醇后濃縮至適量;荊芥穗、薄荷、川芎蒸餾提取揮發(fā)油,收集揮發(fā)油;蒸餾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藥渣與其余旋覆花等八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時,第二次1.5小時,煎液濾過,濾液合并,濃縮至適量,與滲漉濃縮液和荊芥穗等三味的水溶液合并,濃縮,加入上述細粉,混勻,制成顆粒,干燥,噴入上述揮發(fā)油,混勻,密閉8小時,制成1000g,即得。
【性狀】本品為棕褐色的顆粒;味微苦。
【功效】散風清熱,瀉火止痛。
【主治】用于風熱上攻、肺胃熱盛所致的頭暈目眩、暴發(fā)火眼、牙齒疼痛、口舌生瘡、咽喉腫痛、耳痛耳鳴、大便秘結、小便短赤。
【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1袋,一日2次。
【注意】忌食辛辣食物;孕婦慎用;脾胃虛寒者禁用。
【規(guī)格】每袋裝2g。
【貯藏】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