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藥用植物庫 > 正文
檫木(藥用植物)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

檫樹為樟科植物檫木Sassafras tzumu (Hemsl.) Hemsl.的根或莖、葉。秋、冬季挖取根部,洗凈泥沙,切段,曬干。秋季,采集莖、葉,切段,曬干。產(chǎn)于浙江、江蘇、安徽、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及云南等省區(qū)。

植物名檫木

拼音ChaMu

學(xué)名Sassafras tzumu (Hemsl.) Hemsl.

別名檫樹、南樹、山檫、青檫、桐梓樹、梨火哄、梓木、黃楸樹、刷木、花楸樹、鵝腳板、半風(fēng)樟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毛茛目

樟科

亞科樟亞科

樟族

亞族樟亞族

檫木屬

植物形態(tài)

落葉喬木,高可達(dá)35米,胸徑達(dá)2.5米;樹皮幼時黃綠色,平滑,老時變灰褐色,呈不規(guī)則縱裂。頂芽大,橢圓形,長達(dá)1.3厘米,直徑0.9厘米,芽鱗近圓形,外面密被黃色絹毛。枝條粗壯,近圓柱形,多少具梭角,無毛,初時帶紅色,干后變黑色。葉互生,聚集于枝頂,卵形或倒卵形,長9-18厘米,寬6-10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2-3淺裂,裂片先端略鈍,堅(jiān)紙質(zhì),上面綠色,晦暗或略光亮,下面灰綠色,兩面無毛或下面尤其是沿脈網(wǎng)疏被短硬毛,羽狀脈或離基三出脈,中脈、側(cè)脈及支脈兩面稍明顯,最下方一對側(cè)脈對生,十分發(fā)達(dá),向葉緣一方生出多數(shù)支脈,支脈向葉緣弧狀網(wǎng)結(jié);葉柄纖細(xì),長(1)2-7厘米,鮮時常帶紅色,腹平背凸,無毛或略被短硬毛。花序頂生,先葉開放,長4-5厘米,多花,具梗,梗長不及1厘米,與序軸密被棕褐色柔毛,基部承有遲落互生的總苞片;苞片線形至絲狀,長1-8毫米,位于花序最下部者最長?;S色,長約4毫米,雌雄異株;花梗纖細(xì),長4.5-6毫米,密被棕褐色柔毛。雄花:花被筒極短,花被裂片6,披針形,近相等,長約3.5毫米,先端稍鈍,外面疏被柔毛,內(nèi)面近于無毛;能育雄蕊9,成三輪排列,近相等,長約3毫米,花絲扁平,被柔毛,第一、二輪雄蕊花絲無腺體,第三輪雄蕊花絲近基部有一對具短柄的腺體,花藥均為卵圓狀長圓形,4室,上方2室較小,藥室均內(nèi)向,退化雄蕊3,長1.5毫米,三角狀鉆形,具柄;退化雌蕊明顯。雌花:退化雄蕊12,排成四輪,體態(tài)上類似雄花的能育雄蕊及退化雄蕊;子房卵珠形,長約1毫米,無毛,花柱長約1.2毫米,等粗,柱頭盤狀。果近球形,直徑達(dá)8毫米,成熟時藍(lán)黑色而帶有白蠟粉,著生于淺杯狀的果托上,果梗長1.5-2厘米,上端漸增粗,無毛,與果托呈紅色?;ㄆ?-4月,果期5-9月。(《中國植物志》)

生境分布

產(chǎn)浙江、江蘇、安徽、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及云南等省區(qū)。常生于疏林或密林中,海拔150-1900米。(《中國植物志》)

主要價(jià)植

根和樹皮入藥,功能活血散瘀,祛風(fēng)去濕,治扭挫傷和腰肌勞傷。(《中國植物志》)

原標(biāo)題:檫木
詞條標(biāo)簽:檫木,檫樹

  • 植物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
  • 生境分布生境分布
  • 藥用價(jià)值藥用價(ji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