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藥用植物庫 > 正文
蜈蚣草(藥用植物)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

蜈蚣草為鳳尾蕨科植物蜈蚣草Pteris vittata L.的全草或根莖。全年可采收,鮮用或曬干。產(chǎn)陜西、甘肅、河南、浙江,福建、江西、安徽、湖北、湖南,四川、貴州、云南、西藏,廣西、廣東及臺灣。

植物名蜈蚣草

拼音WuGongCao

學名Pteris vittata L.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蕨綱

亞綱薄囊蕨亞綱

真蕨目

鳳尾蕨科

鳳尾蕨屬

鳳尾蕨組

植物形態(tài)

植株高(20)30-100(150)厘米。根狀莖直立,短而粗健,粗2-2.5厘米,木質(zhì),密蓬松的黃褐色鱗片。葉簇生;柄堅硬,長10-30厘米或更長,基部粗3-4毫米,深禾稈色至淺褐色,幼時密被與根狀莖上同樣的鱗片,以后漸變稀疏;葉片倒披針狀長圓形,長20-90厘米或更長,寬5-25厘米或更寬,一回羽狀;頂生羽片與側(cè)生羽片同形,側(cè)生羽多數(shù)(可達40對),互生或有時近對生,下部羽片較疏離,相距3-4厘米,斜展,無柄,不與葉軸合生,向下羽片逐漸縮短,基部羽片僅為耳形,中部羽片最長,狹線形,長6-15厘米寬5-10毫米,先端漸尖,基部擴大并為淺心臟形,其兩側(cè)稍呈耳形,上側(cè)耳片較大并常覆蓋葉軸,各羽片間的間隔寬約1-1.5厘米,不育的葉緣有微細而均勻的密鋸齒,不為軟骨質(zhì)。主脈下面隆起并為淺禾稈色,側(cè)脈纖細,密接,斜展,單一或分叉。葉干后薄革質(zhì),暗綠色,無光澤,無毛;葉軸禾稈色,疏被鱗片。在成熟的植株上除下部縮短的羽片不育外,幾乎全部羽片均能育。(《中國植物志》)

生境分布

廣布于我國熱帶和亞熱帶,以秦嶺南坡為其在我國分布的北方界線。北起陜西(秦嶺以南)、甘肅東南部(康縣)及河南西南部(盧氏、西峽、內(nèi)鄉(xiāng)、鎮(zhèn)平),東自浙江,經(jīng)福建、江西、安徽、湖北、湖南,西達四川、貴州、云南及西藏,南到廣西、廣東及臺灣。生鈣質(zhì)土或石灰?guī)r上,達海拔2000米以下,也常生于石隙或墻壁上,在不同的生境下,形體大小變異很大。在舊大陸其他熱帶及亞熱帶地區(qū)也分布很廣。(《中國植物志》)

原標題:蜈蚣草
詞條標簽:蜈蚣草

  • 植物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
  • 生境分布生境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