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花椒(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容,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花椒為蕓香科植物青椒Zanthoxylum schinifolium Sieb. et Zucc.或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的干燥成熟果皮。秋季采收成熟果實,曬干,除去種子和雜質。青椒主產于東北及江蘇、廣東;花椒主產于河北、山東、四川、陜西等地,以四川漢源產者品質最佳,習稱“大紅袍”。

  • 中藥名稱花椒

  • 中藥學名(拉丁名)ZANTHOXYLI PERICARPIUM

  • 別 名秦椒、蜀椒、南椒

  • 所屬功效類溫里藥

  • 蕓香科

  • 分布區(qū)域青椒主產于東北及江蘇、廣東;花椒

來源

本品為蕓香科植物青椒Zanthoxylum schinifolium Sieb. et Zucc.或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的干燥成熟果皮。(《中國藥典2020》)

分布產地

青椒主產于東北及江蘇、廣東;花椒主產于河北、山東、四川、陜西等地,以四川漢源產者品質最佳,習稱“大紅袍”。

入藥部位

果實及種子

采收加工

秋季采收成熟果實,曬干,除去種子和雜質。(《中國藥典2020》)

藥材性狀

青椒:多為2-3個上部離生的小蓇葖果,集生于小果梗上,瞢莢果球形,沿腹縫線開裂,直徑3-4mm。外表面灰綠色或暗綠色,散有多數油點和細密的網狀隆起皺紋;內表面類白色,光滑。內果皮常由基部與外果皮分離。殘存種子呈卵形,長3-4mm,直徑2-3mm,表面黑色,有光澤。氣香,味微甜而辛。
花椒:蓇葖果多單生,直徑4-5mm。外表面紫紅色或棕紅色,散有多數疣狀突起的油點,直徑0.5-1mm,對光觀察半透明;內表面淡黃色。香氣濃,味麻辣而持久。(《中國藥典2020》)

性味歸經

辛,溫。歸脾、胃、腎經。(《中國藥典2020》)

藥材功效

溫中止痛,殺蟲止癢。(《中國藥典2020》)

藥材主治

用于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蟲積腹痛;外治濕疹,陰癢。(《中國藥典2020》)

用法用量

3-6g。外用適量,煎湯熏洗。(《中國藥典2020》)

用藥禁忌

陰虛火旺者禁服,孕婦慎服。(《中藥大辭典》)

貯藏保存

置通風干燥處。(《中國藥典2020》)

藥材鑒別

顯微鑒別:
青椒:粉末暗棕色。外果皮表皮細胞表面觀類多角形,垂周壁平直,外平周壁具細密的角質紋理,細胞內含橙皮苷結晶。內果皮細胞多呈長條形或類長方形,壁增厚,孔溝明顯,鑲嵌排列或上下交錯排列。草酸鈣簇晶偶見,直徑15-28μm。
花椒:粉末黃棕色。外果皮表皮細胞垂周壁連珠狀增厚。草酸鈣簇晶較多見,直徑10-40μm。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醚10ml,充分振搖,浸漬過夜,濾過,濾液揮至1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花椒對照藥材2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正己烷—乙酸乙酯(4: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紅色熒光主斑點。(《中國藥典2020》)

中藥配伍

1.治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現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蜀椒二合(去汗),干姜四兩,人參二兩。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納膠飴一升,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后更服,當一日食糜,溫覆之。(《金匱要略》大建中湯)
2.治冷蟲心痛:川椒四兩。炒出汗,酒一碗淋之,服酒。(《壽域神方》)
3.治呃噫不止:川椒四兩。炒研,面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九,醋湯下。(《秘傳經驗方》)
4.治夏傷濕冷,泄瀉不止:川椒一兩(去目并閉口者,慢火炒香熟為度),肉豆蔻(面裹,煨)半兩。上為細末,粳米飯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無時。(《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川椒丸)
5.治飧泄:蒼術二兩,川椒一兩(去口。炒)。上為細末.醋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前溫水下。惡痢久不愈者,彌佳。如小兒病,丸如黍米大。(《普濟方》椒術丸)
6.治齒痛:蜀椒醋煎含之。(《食療本草》)
7.治齒疼:川椒一兩(去目),搗羅為末,以好白面丸如皂角子大,燒令熱,于所痛處咬之。(《圣惠方》)
8.治傷寒嘔血,繼而齒縫皆流血不止:開口川椒四十九粒,用醋同煎,臨熟入白礬少許,漱口含在口中,少頃吐出,再啜漱而含。(《仁齋直指方》)
9.治寒濕腳氣:川椒二、三升,稀布囊盛之,日以踏腳。(《婦人良方》)
10.治腎風囊癢:川椒、杏仁。研膏,涂掌心,合陰囊而臥。(《仁齋直指方》)
11.治婦人陰癢不可忍,非以熱湯抱洗有不能已者:花椒、吳萸、蛇床各一兩,藜蘆五錢,陳茶一撮,燒鹽二兩。水煎熏洗。(《醫(yī)級》椒茱湯)
12.治手腳心風毒腫:生(花)椒末、鹽末等分。以醋和敷。(《補缺肘后方》)
13.治久患口瘡:蜀椒去閉口者,水洗,面拌,煮作粥,空腹吞之,以飯壓下,重者可再服,以瘥為度。(《食療本草》)
14.治頭上白禿:花椒末,豬脂調敷。(《普濟方》)
15.治手足皴裂:(花)椒四合,水煮之,去滓。漬之半食頃,出令燥,須臾復浸,干涂羊、豬髓腦。(《僧深集方》)
16.治漆瘡:漢椒湯洗之。(《譚氏小兒方》)
17.治元藏傷憊,耳聾目睹:蜀椒(去目及閉口者,暴干搗羅取紅秤一斤,再搗為末),生地黃七斤(肥嫩者)。上二味,先將地黃攙絞自然汁,銅器中煎至一升許,住火,候稀稠得所,即和前椒末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暖酒下三十丸。(《圣濟總錄》椒紅丸)
18.治好食生茶:(花)椒末不限多少,以糊丸如梧子大,茶下十丸。(《勝金方》)

中藥炮制

花椒:除去椒目、果柄等雜質。
炒花椒:取凈花椒,照清炒法(通則0213)炒至有香氣。(《中國藥典2020》)

毒性

Ames試驗表明,花椒對TA98和TA100均呈陽性反應,對TA100作用較弱。(《中藥大辭典》)

道地性

川藥

相關論述

1.《神農本草經》:主風邪氣,溫中,除寒痹,堅齒發(fā),明目。主邪氣咳逆,溫中,逐骨節(jié)皮膚死肌,寒濕痹痛,下氣。
2.《名醫(yī)別錄》:療喉痹,吐逆,疝瘕,去老血,產后余疾腹痛,出汗,利五臟。除六腑寒冷,傷寒,溫瘧,大風汗不出,心腹留飲,宿食,腸僻下痢,泄精,女子字乳余疾,散風邪瘕結,水腫,黃疸,殺蟲魚毒,開腠理,通血脈,堅齒發(fā),調關節(jié),耐寒暑,可作膏藥。
3.《藥性論》:治惡風,遍身四肢頑痹,口齒浮腫搖動;主女人月閉不通,治產后惡血痢,多年痢,主生發(fā),療腹中冷痛。治頭風下淚,腰腳不遂,虛損留結,破血,下諸石水,腹內冷而痛,除齒痛。
4.《食療本草》:滅瘢,下乳汁。
5.《日華子本草》:破癥結,開胃,治天行時氣溫疾,產后宿血,治心腹氣,壯陽,療陰汗,暖腰膝,縮小便。
6.《本草綱目》:散寒除濕,解郁結,消宿食,通三焦,溫脾胃,補右腎命門,殺蛔蟲,止泄瀉。椒,純陽之物,其味辛而麻,其氣溫以熱。入肺散寒,治咳嗽;入脾除濕,治風寒濕痹,水腫瀉??;入右腎補火,治陽衰溲數,足弱,久痢諸證。一婦年七十余,病瀉五年,百藥不效,予以感應丸五十丸投之,大便二日不行,再以平胃散加椒紅、茴香、棗肉為丸與服,遂瘳。每因怒食舉發(fā),服之即止。此除濕消食,溫脾補腎之驗也。又《上清訣》云,凡人吃飯傷飽,覺氣上沖,心胸痞悶者,以水吞生椒一、二十顆即散,取其能通三焦,引正氣,下惡氣,消宿食也。又戴原禮云,凡人嘔吐,服藥不納者,必有蛔在膈間,蛔聞藥則動,動則藥出而蛔不出,但于嘔吐藥中加炒川椒十粒,蓋蛔見椒則頭伏也。觀此,則張仲景治蛔厥,烏梅丸中用蜀椒,亦此義也。許叔微云,大凡腎氣上逆,須以川椒引之歸經則安。
7.《本草經疏》:蜀椒,其主邪氣咳逆,皮膚死肌,寒濕痹痛,心腹留飲宿食,腸僻下痢,黃疸水腫者,皆脾、肺二經受病。肺出氣,主皮毛,脾運化,主肌肉,肺虛則外邪客之,為咳逆上氣,脾虛則不能運化水谷,為留飲宿食,腸僻下痢,水腫黃疸,二經俱受風寒濕邪,則為痛痹,或成死肌,或致傷寒溫瘧,辛溫能發(fā)汗、開腠理,則外邪從皮膚而出,辛溫能暖腸胃,散結滯,則六腑之寒冷除,腸胃得溫,則中焦治,而留飲宿食,腸僻下痢,水腫黃疸、諸證悉愈矣。其主女子字乳余疾者,亦指風寒外侵,生冷內停而言。泄精瘕結,由下焦虛寒所致,此藥能入右腎命門,補相火元陽,則精自固而結瘕消矣。殺蟲魚毒者,以其得陽氣之正,能破一切幽暗陰毒之物也。外邪散則關節(jié)調,內病除則血脈通。
8.《本經逢原》:秦椒,味辛氣烈,其溫中去痹,除風邪氣,治吐逆疝瘕,下腫濕氣,皆取辛烈以散郁熱,乃從治之法也。瘡毒腹痛,冷水下一握效,其能通三焦,引正氣,下惡氣可知也。

傳說淵源

       很久以前,一位美麗孝順的女孩姓花名嬌,為救治重病的父親(有說是救幾位哥哥、也有說是未婚夫)上山找藥。她遇白胡子老者指點,歷經老鷹才能飛過的懸崖絕壁、毒蛇才能穿過的荊棘叢林、狼群的嚎叫、饑餓和孤獨……總之千難萬險,從虎豹護衛(wèi)的神山上找到了一種香料,將其拌入菜中,救治了父親??墒腔即瞬〉娜嗽絹碓蕉啵ㄓ姓f是全村的男人),而香料又被虎豹毀了,除非花嬌自己立志不嫁,修煉成仙化作香料樹。善良的花嬌化作了一株香料樹,患病的男人們得救了。人們把這棵樹叫作花嬌。時間久了,人們忘記了花嬌,把嬌寫成椒。之所以花椒的味道是麻的,那是因為漂亮的花嬌修煉時,無情的歲月和風霜雨雪使她變成了麻子。傳奇的花椒,既除六腑寒冷又暖胃止疼,而且做菜味道好極了。于是做菜放花椒在成都流傳開來。

原標題:花椒
詞條標簽:青花椒,花椒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地分布產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性味歸經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藥禁忌用藥禁忌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藥材鑒別藥材鑒別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中藥炮制中藥炮制
  • 毒性毒性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論述相關論述
  • 傳說淵源傳說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