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桂枝(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容,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桂枝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春、夏二季采收,除去葉,曬干,或切片曬干。主產于廣西、廣東、福建。

  • 中藥名稱桂枝

  • 中藥學名(拉丁名)CINNAMOMI RAMULUS

  • 別 名柳桂

  • 所屬功效類解表藥

  • 樟科

  • 分布區(qū)域主產于廣西、廣東、福建。

來源

本品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中國藥典2020》)

分布產地

主產于廣西、廣東、福建。

入藥部位

莖木

采收加工

春、夏二季采收,除去葉,曬干,或切片曬干。(《中國藥典2020》)

藥材性狀

本品呈長圓柱形,多分枝,長30-75cm,粗端直徑0.3-1cm。表面紅棕色至棕色,有縱棱線、細皺紋及小疙瘩狀的葉痕、枝痕和芽痕,皮孔點狀。質硬而脆,易折斷。切片厚2-4mm,切面皮部紅棕色,木部黃白色至淺黃棕色,髓部略呈方形。有特異香氣,味甜、微辛,皮部味較濃。(《中國藥典2020》)

性味歸經

辛、甘,溫。歸膀胱,心,肺經。(《中國藥典2020》)

藥材功效

發(fā)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平沖降氣。(《中國藥典2020》)

藥材主治

用于風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經閉,關節(jié)痹痛,痰飲,水腫,心悸,奔豚。(《中國藥典2020》)

用法用量

3-10g。(《中國藥典2020》)

用藥禁忌

孕婦慎用。(《中國藥典2020》)

貯藏保存

置陰涼干燥處。(《中國藥典2020》)

藥材鑒別

顯微鑒別:
本品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嫩枝有時可見單細胞非腺毛。木栓細胞3-5列,最內l列細胞外壁增厚。皮層有油細胞及石細胞散在。中柱鞘石細胞群斷續(xù)排列成環(huán),并伴有纖維束。韌皮部有分泌細胞和纖維散在。形成層明顯。木質部射線寬1-2列細胞,含棕色物;導管單個散列或2至數(shù)個相聚;木纖維壁較薄,與木薄壁細胞不易區(qū)別。髓部細胞壁略厚,木化。射線細胞偶見細小草酸鈣針晶。
粉末紅棕色。石細胞類方形或類圓形,直徑30-64μm,壁厚,有的一面菲薄。韌皮纖維大多成束或單個散離,無色或棕色,梭狀,有的邊緣齒狀突出,直徑12-40μm,壁甚厚,木化,孔溝不明顯。油細胞類圓形或橢圓形,直徑41-104μm。木纖維眾多,常成束,具斜紋孔或相交成十字形。木栓細胞黃棕色,表面觀多角形,含紅棕色物。導管主為具緣紋孔,直徑約至76μm。
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10ml,密塞,浸泡20分鐘,時時振搖,濾過,取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桂皮醛對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μl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10-15μl、對照品溶液2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17:3)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二硝基苯肼乙醇試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橙紅色斑點。
2.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醚10ml,浸泡30分鐘,時時振搖,濾過,濾液揮干,殘渣加三氯甲烷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桂枝對照藥材2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5μ1,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使成條狀,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17:3)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香草醛硫酸試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中國藥典2020》)

中藥配伍

①治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fā)熱,鼻鳴干嘔者: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上五味,細切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縶縶微似有汗者益佳。(《傷寒論》桂枝湯)
②治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四兩(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甘草二兩(炙)。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傷寒論》桂枝附子湯)
③治諸肢節(jié)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四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麻黃二兩,生姜五兩,白術五兩,知母四兩,防風四兩,附子一枚(炮)。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金匱要略》桂枝芍藥知母湯)
④治心中痞,諸逆,心懸痛:桂枝、生姜各三兩,枳實五故。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金匱要略》桂枝生姜枳實湯)
⑤治傷寒發(fā)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半斤,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五枚(擘)。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論》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⑥治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芪三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生姜六兩,大棗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黃芪桂枝五物湯)
⑦治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fā)落,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桂枝、芍藥、生姜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龍骨、牡蠣各三兩。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桂枝龍骨牡蠣湯)⑧治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芍藥六兩,生姜三兩,膠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小建中湯)
⑨治婦人宿有癥病,經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為癥痼害,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水利時,胎也。下血者,后斷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當下其癥: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藥各等分。上五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桂枝茯苓丸,⑥--⑨方均出《金匱要略》)

中藥炮制

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中國藥典2020》)

毒性

桂枝水煎液于白天小鼠灌服的LD50為624.7mg/kg,夜間灌服的LD50為773.6mg/kg??梢姡鹬嶒炐∈蟮亩拘宰饔糜忻黠@的晝夜差異,白天的毒性和致死作用較夜間明顯增強。(《中藥大辭典》)

道地性

非道地

相關論述

1.《用藥心法》:桂枝氣味俱輕,故能上行發(fā)散于表。
2. 王好古:或問《本草》言桂能止煩出汗,而張仲景治傷寒有當發(fā)汗,凡數(shù)處,皆用桂枝湯;又云,無汗不得服桂枝,汗家不得重發(fā)汗,若用桂枝是重發(fā)其汗,汗多者用桂枝甘草湯,此又用桂枝閉汗也。一藥二用,與《本草》之義相通否乎?曰,《本草》言桂辛甘大熱,能宣導百藥,通血脈,止煩出汗,是調其血而汗自出也。仲景云,太陽中風,陰弱者汗自出,衛(wèi)實營虛故發(fā)熱汗出。又云,太陽病發(fā)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wèi)強。陰虛陽必湊之,故皆用桂枝發(fā)其汗。此乃調其營氣,則衛(wèi)氣自和,風邪無所容,遂自汗而解,非桂枝能開腠理,發(fā)出其汗也。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調和營衛(wèi),則邪從汗出而汗自止,非桂枝能閉汗孔也。昧者不知出汗、閉汗之意,遇傷寒無汗者亦用桂枝,誤之甚矣。桂枝湯下發(fā)汗字,當認作出字,汗自然發(fā)出,非若麻黃能開腠理發(fā)出其汗也。其治虛汗,亦當逆察其意可也。
3.《本草衍義補遺》:仲景治表用桂枝,非表有虛以桂補之;衛(wèi)有風邪,故病自汗,以桂枝發(fā)其邪,衛(wèi)和則表密汗自止,非桂枝能收汗而治之。
4.《綱目》:麻黃遍徹皮毛,故專于發(fā)汗而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桂枝透達營衛(wèi),故能解肌而風邪去,脾主營,肺主衛(wèi),甘走脾,辛走肺也。
5.《本草匯言》:桂枝,散風寒,逐表邪,發(fā)邪汗,止咳嗽,去肢節(jié)間風痛之藥也。氣味雖不離乎辛熱,但體屬枝條,僅可發(fā)散皮毛肌腠之間,游行臂膝肢節(jié)之處。
6.《本草述》:桂枝與薄桂,雖皆屬細枝條,但薄桂尤其皮之薄者,故和營之力似不及枝也。又肉桂治奔豚而桂枝亦用之者,以奔豚屬腎氣,腎氣出之膀胱,桂枝入足太陽故也。世醫(yī)不悟桂枝實表之精義,似以此味能補衛(wèi)而密腠理。若然,何以不用參、芪耶?蓋四時之風,因于四時之氣,冬月寒風傷衛(wèi),衛(wèi)為寒風所并,則不為營氣之并而與之和,故汗出也。唯桂枝辛甘能散肌表寒風,又通血脈,故合于白芍,由衛(wèi)之固以達營,使其相和而肌解汗止也。
7.《本經逢原》:麻黃外發(fā)而祛寒,遍徹皮毛,故專于發(fā)汗;桂枝上行而散表,透達營衛(wèi),故能解肌。世俗以傷寒無汗不得用桂枝者,非也。桂枝辛甘發(fā)散為陽,寒傷營血,亦不可少之藥。麻黃湯、葛根湯未嘗缺此.但不可用桂枝湯,以中有芍藥酸寒,收斂表腠為禁耳。
8.《長沙藥解》:桂枝,入肝家而行血分,定經絡而達榮郁。善解風邪,最調木氣。升清陽之脫陷,降濁陰之沖逆,舒筋脈之急攣,利關節(jié)之壅阻。入肝膽而散遏抑,極止痛楚,通經絡而開痹澀,甚去濕寒。能止奔豚,更安驚悸。
9.《本經疏證》:凡藥須究其體用,桂枝能利關節(jié),溫經通脈,此其體也?!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吩?,味厚則泄,氣厚則發(fā)熱,辛以散結,甘可補虛。故能調和腠理,下氣散逆,止痛除煩,此其用也。蓋其用之之道有六:曰和營,曰通陽,曰利水,曰下氣,曰行痰,曰補中。其功之最大,施之最廣,無如桂枝湯,則和營其首功也。
10. 張壽頤:桂枝輕用三、五分至七、八分,重用一錢至錢半,若營血素虛,而衛(wèi)陽亦微,外有凜寒,則用一、二分與白芍合炒,其舌滑無苔者,且必桂、芍同炒,而揀去桂枝不用,僅取其氣,不食其味,此雖吳下近時新法,而不可謂其無深意者也。桂枝即口肉桂之枝,柔嫩細條,芬芳馥郁,輕揚升散,味辛氣溫。祛營衛(wèi)之風寒,主太陽中風而頭痛。立中州之陽氣,療脾胃虛餒而腹疼。宣通經絡,上達肩臂。溫辛勝水,則抑降腎氣,下定奔豚,開腎家之痹著,若是陽微溲短,斯為通溺良材。惟在燥咳氣升,妄用即教血溢,抑或陰虧液耗,誤投必致病加。其效在皮,而仲景書反去其皮,可悟傳抄之謬,無皮為木,而晚近來或用其木,毋乃嗜好之偏。
11.曹家達:寒濕凝于肌肉,陽氣不達于外,仲師因立桂枝湯方,以扶脾陽而達營分之郁。蓋孫絡滿布腠理,寒郁于肌,孫絡為之不通,非得陽氣以通之,營分中余液必不能蒸化而成汗,桂枝之開發(fā)脾陽其本能也。但失此不治,濕邪內竄關節(jié),則病歷節(jié);或竄入孫絡而為痛,按之不知其處,俗名寒濕流筋。其郁塞牽涉肝臟,二證皆宜桂枝。
12.《本草經疏》:實表祛邪。主利肝肺氣,頭痛,風痹,骨節(jié)攣痛。
13.《本草再新》:治手足發(fā)冷作麻、筋抽疼痛,并外感寒涼等癥。

傳說淵源

       在清朝的時候,有一個富貴人家,他的小妾得了傷寒,便請當時名醫(yī)金慎之治療,金慎之一搭脈,又問起病情,知道這是外感風寒,體表虧虛。所以病人惡風,汗出,脈浮緩。
       于是便選用《傷寒論》的群方之首桂枝湯,由于這小妾素來體弱,身體不耐藥力,所以金慎之只給他用到五分的桂枝。
       這富翁拿到了方子,便到當?shù)氐乃幏脚渌帯?/span>
       富翁提回去后,給小妾煎服了,想不到第二天,這小妾就一命嗚呼。
       于是向當?shù)匮瞄T告狀,名醫(yī)金慎之只能被迫對簿公堂。
       他心中就想,自己名字叫金慎之金慎之,就是提示自己一輩子行醫(yī)要小心謹慎,我用藥都是再三核對,反復思量,怎么會錯呢?
       于是就叫富翁把藥渣拿回來,一盤查,發(fā)現(xiàn)桂枝數(shù)量遠不止五分,最后查處是藥房里新來的學徒配錯了藥,學徒看到五分的桂枝,卻以為是五錢,大手大腳把藥抓好,導致誤傷人命。
       最后只有藥房完全承擔富翁小妾全部的喪失費用,而且還在墳墓旁邊建起一座亭來,這個亭就叫“桂枝亭”,因為這件事就是因桂枝而起。
       金慎之寫了一幅對聯(lián)解嘲曰:“時來砒霜救人,運去桂枝喪命?!?/span>

原標題:桂枝
詞條標簽:肉桂桂枝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地分布產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性味歸經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藥禁忌用藥禁忌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藥材鑒別藥材鑒別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中藥炮制中藥炮制
  • 毒性毒性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論述相關論述
  • 傳說淵源傳說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