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莖。為四川特產(chǎn)藥材,主要產(chǎn)于四川的灌縣、崇慶、溫江。也產(chǎn)于云南、湖南、湖北、貴州、甘肅、陜西等地,多為人工栽培。五月下旬采挖,去莖葉,烘干,除去須根,用時潤透切片。生用或酒炒、麩炒。
【別名】芎藭,撫芎,山鞠窮,香果,胡藭,馬銜,雀腦芎,京芎,貫芎。
【性味】辛,溫。
【歸經(jīng)】肝經(jīng)、膽經(jīng)、心包經(jīng)。
【功效】活血祛瘀,行氣開郁,祛風止痛。
【應用】
1.腫瘤治療
本品用于瘀血阻滯之腦瘤或腫瘤腦轉移,癥見頭痛頭暈、半身不遂、手足運動不利、腰痠肢麻等,常配伍水蛭、穿山甲、蛇六谷、白芷、僵蠶、三棱、莪術、藁本等。
本品用于肝癌、乳腺癌之癥瘕結塊,配伍山慈菇、半邊蓮、柴胡、香附、乳香、沒藥等同用。
本品用于腫瘤骨轉移之痹痛,可配羌活、獨活、威靈仙、延胡索、地鱉蟲、海風藤等同用。
2.其他應用
(1)胸脅疼痛,風濕痹痛,癥瘕結塊,瘡瘍腫痛,跌仆傷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閉痛經(jīng),產(chǎn)后瘀痛等:川芎辛散溫通,功能活血祛瘀,作用廣泛,既能活血祛瘀以調(diào)經(jīng),又能行氣開郁以止痛,前人稱為血中之氣藥,適用于各種瘀血阻滯之病證,尤為婦科調(diào)經(jīng)要藥。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閉、痛經(jīng),常配當歸等藥同用;治胸脅疼痛,可配柴胡、香附等同用;治風濕痹痛,可配羌活、獨活等同用;治癥瘕結塊,可配三棱、莪術等同用;治瘡瘍腫痛、跌打損傷,可配乳香、沒藥等同用。
(2)感冒頭痛、偏正頭痛:川芎辛香善升,能上行頭目巔頂,具有祛風止痛作用,為治頭風頭痛要藥。外感風寒頭痛,可配細辛、白芷;風熱頭痛,可配菊花、石膏、僵蠶;風濕頭痛,可配羌活、藁本、防風;血瘀頭痛,可配紅花、丹參、白芷;血虛頭痛,可配當歸、熟地黃、白芍。
3.成藥應用
川芎嗪注射液主要成分為鹽酸川芎嗪,用于閉塞性腦血管疾病,如腦供血不全、腦血栓形成、腦栓塞,及其他缺血性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脈管炎等。
【用量用法】6~15克,水煎服。
【使用注意】陰虛火旺,舌紅口干之人不宜服用;婦女月經(jīng)過多及出血性疾病不宜服用。
【文獻論述】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中風入腦頭痛,寒痹,筋攣緩急,金創(chuàng),婦人血閉無子。
《名醫(yī)別錄》:除腦中冷動,面上游風去來,目淚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諸寒冷氣,心腹堅痛,中惡,卒急腫痛,脅風痛,溫中內(nèi)寒。
《日華子本草》:治一切風,一切氣,一切勞損,一切血,補五勞,壯筋骨,調(diào)眾脈,破癥結宿血,養(yǎng)新血,長肉,鼻衄,吐血及溺血,痔瘺,腦癰發(fā)背,瘰疬癭贅,瘡疥,及排膿消瘀血。
《本草綱目》:燥濕,止瀉痢,行氣開郁。芎藭,血中氣藥也,肝苦急以辛補之,故血虛者宜之;辛以散之,故氣郁者宜之。
《本草匯言》:芎藭,上行頭目,下調(diào)經(jīng)水,中開郁結,血中氣藥。嘗為當歸所使,非第治血有功,而治氣亦神驗也。凡散寒濕、去風氣、明目疾、解頭風、除脅痛、養(yǎng)胎前、益產(chǎn)后,又癥瘕結聚、血閉不行、痛癢瘡瘍、癰疽寒熱、腳弱痿痹、腫痛卻步,并能治之。味辛性陽,氣善走竄而無陰凝黏滯之態(tài),雖入血分,又能去一切風、調(diào)一切氣。同蘇葉,可以散風寒于表分,同耆、術,可以溫中氣而通行肝脾,同歸、芍,可以生血脈而貫通營陰,若產(chǎn)科、眼科、瘡腫科,此為要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