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杠香藤(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容,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杠香藤為大戟科植物石巖楓Mallotus repandus (Willd.) Muell. Arg.的根、莖、葉。春、秋采根、莖,切片,曬干。夏、秋季采葉,鮮用或曬干。主產陜西、江蘇、安徽、浙江、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四川等地。

  • 中藥名稱杠香藤

  • 中藥學名(拉丁名)RADIX SEU CAULIS SEU FOLIUM MALLOTI REPANDI

  • 別 名木賊楓藤、萬刺藤、犁頭楓

  • 所屬功效類祛風濕藥

  • 大戟科

  • 分布區(qū)域主產陜西、江蘇、安徽、浙江

來源

本品為大戟科植物石巖楓Mallotus repandus (Willd.) Muell. Arg.的根、莖、葉。(《中藥大辭典》)

本品為大戟科植物石巖楓Mallotus repandus (Willd.) Muell. Arg.的根、莖、葉。(《中華本草》)

分布產地

主產陜西、江蘇、安徽、浙江、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四川等地。

入藥部位

根及根莖、莖木、葉

采收加工

春、秋采根、莖,切片,曬干。夏、秋季采葉,鮮用或曬干。(《中藥大辭典》)

根、莖,全年均可采,洗凈,切片,曬干。夏、秋季采葉,鮮用或曬干。(《中華本草》)

藥材性狀

葉互生;葉柄長2.5-4cm;葉片三角卵形或卵形,長9-12cm,寬2-5cm,先端漸尖,基部圓,截平或稍呈心形,全緣,兩面被毛,多少有變異。氣微,味辛。(《中華本草》)

性味歸經

苦、辛,溫。(《中藥大辭典》)

味苦、辛,性溫。(《中華本草》)

藥材功效

祛風除濕,活血通絡,解毒消腫,驅蟲止癢。(《中藥大辭典》)

祛風除濕,活血通絡,解毒消腫,驅蟲止癢。(《中華本草》)

藥材主治

主治風濕痹證,腰腿疼痛,口眼喎斜,跌打損傷,癰腫瘡瘍,絳蟲病,濕疹,頑癬,蛇犬咬傷。(《中藥大辭典》)

主治風濕痹證,腰腿疼痛,口眼喎斜,跌打損傷,癰腫瘡瘍,絳蟲病,濕疹,頑癬,蛇犬咬傷。(《中華本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30g。外用:干葉研末,調敷;或鮮葉搗敷。(《中藥大辭典》)

內服:煎湯,9-30g。外用:適量,干葉研末,調敷;或鮮葉搗敷。(《中華本草》)

中藥配伍

1.治風濕痹痛:(石巖楓)莖30g,燉豬腳或煮雞蛋服;或莖葉、五加皮、樹參各9-15g。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2.治手風濕痛:石巖楓根、鹽膚木根各60g。豬蹄、酒少許燉服。(《福建藥物志》)

3.治面神經麻痹:石巖楓根120g,甘草12g。水煎服。

4.指跌打損傷:石巖楓葉適量。研末,茶油調敷傷處。

5.治乳癰:石巖楓莖9-18g(酒炒)。燉豬肉服。(3-5方出自《萬縣中草藥》)

6.治發(fā)背:石巖楓根30g。水煎或加豆腐燉服。(《福建藥物志》)

7.祛絳蟲:(石巖楓)根和葉9g。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8.治慢性濕疹:石巖楓干葉適量。研粉,調茶油,涂患處。(《福建藥物志》)

9.治腮腺炎:石巖楓根15g,雀不站、醉魚草、板藍根、路路通各9g。水煎服。

10.治淋巴結核:石巖楓莖9-18g。水煎或煮雞蛋服。(9-10方出自《萬縣中草藥》)

11.治偏墜腫痛:(石巖楓)莖15g,雞蛋1-2只。同煮食。(《浙江藥用植物志》)

道地性

非道地

相關論述

1.《四川常用中草藥》:“性溫,味苦。有小毒?!?/span>

2.《廣西本草選編》:“味微辛,性溫。”

3.《福建藥物志》:“微苦,性溫。”

4.《四川常用中草藥》:“除濕,利水。治風濕骨痛,水腫,頑癬,絳蟲,白口瘡,腳生雞眼。

5.《廣西本草選編》:“活血祛風,舒筋活絡。主治風濕痹痛,腰肌勞損,產后風癱?!?/span>

6.《全國中草藥匯編》:“祛風活絡,舒筋止痛。主治風濕性關節(jié)炎,腰腿痛;外用治跌打損傷?!?/span>

7.《臺灣藥用植物志》:“葉用酒炒,外用止癢,殺蟲,治座節(jié)瘡。桶交藤祛風解熱,主治風濕病。”

8.《福建藥物志》:“清熱,解毒,止癢。主治濕疹,皮膚潰瘍,過敏性皮炎,慢性咽炎,癰疽疔瘡,狂犬咬傷。”

9.《浙江藥用植物志》:“祛風濕,消腫止痛,驅蟲。主治風濕痹痛,偏墜腫痛,跌打損傷,乳癰,口眼?斜,絳蟲。

原標題:杠香藤
詞條標簽:石巖楓杠香藤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地分布產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性味歸經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論述相關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