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炙黃芪(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

炙黃芪為黃芪的炮制加工品。主產(chǎn)于山西、黑龍江、內(nèi)蒙古、吉林、河北等地。

  • 中藥名稱炙黃芪

  • 中藥學名(拉丁名)ASTMGALI RADIX PRAEPARATA CUM MELLE

  • 別 名

  • 所屬功效類 補虛藥

  • 豆科

  • 分布區(qū)域、主產(chǎn)于山西、黑龍江、內(nèi)蒙古

來源

本品為黃芪的炮制加工品。(《中國藥典2015》)

分布產(chǎn)地

主產(chǎn)于山西、黑龍江、內(nèi)蒙古、吉林、河北等地。

入藥部位

根及根莖

藥材性狀

本品呈圓形或橢圓形的厚片,直徑0.8-3.5cm,厚0.1-0.4cm。外表皮淡棕黃色或淡棕褐色,略有光澤,可見縱皺紋或縱溝。切面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色,有放射狀紋理和裂隙,有的中心偶有枯朽狀,黑褐色或呈空洞。具蜜香氣,味甜,略帶黏性,嚼之微有豆腥味。(《中國藥典2015》)

性味歸經(jīng)

甘,溫。歸肺、脾經(jīng)。(《中國藥典2015》)

藥材功效

益氣補中。(《中國藥典2015》)

藥材主治

用于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國藥典2015》)

用法用量

9-30g。(《中國藥典2015》)

貯藏保存

置通風干燥處,防潮,防蛀。(《中國藥典2015》)

藥材鑒別

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粉末3g,加甲醇20ml,加熱回流1小時,濾過,濾液加于中性氧化鋁柱(100-120目,5g,內(nèi)徑為10-15mm)上,用40%甲醇100ml洗脫,收集洗脫液,蒸干,殘渣加水30ml使溶解,用水飽和的正丁醇振搖提取2次,每次20ml,合并正丁醇液,用水洗滌2次,每次20ml,棄去水液,正丁醇液蒸干,殘渣加甲醇0.5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黃芪甲苷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13:7:2)的下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日光下顯相同的棕褐色斑點;紫外光燈(365nm)下顯相同的橙黃色熒光斑點。
2.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30ml,加熱回流20分鐘,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0.3%氫氧化鈉溶液15rnl使溶解,濾過,濾液用稀鹽酸調(diào)節(jié)pH值至5-6,用乙酸乙酯15ml振搖提取,分取乙酸乙酯液,用鋪有適量無水硫酸鈉的濾紙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乙酸乙酯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黃芪對照藥材2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10: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氨蒸氣中熏后,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主斑點。(《中國藥典2015》)

中藥炮制

取黃芪片,照蜜炙法(通則0213)炒至不粘手。(《中國藥典2015》)

道地性

關藥、 蒙藥、 北藥、 秦藥

傳說淵源

       相傳古時有一位老中醫(yī),姓戴名糝,善針灸術,為人厚道,待人謙和,一生樂于救助他人,一次因救墜崖兒童而死。老人形瘦,面色淡黃,后人尊他“黃耆”,意為面黃肌瘦的老者。老人去世后,其墓旁生長出一種草,人們便稱之為“黃芪”,乃老人化身為草也。黃芪入藥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古人寫作“黃耆”,而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則是這樣來解釋它的名字:“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

原標題:炙黃芪
詞條標簽:黃耆炙黃芪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chǎn)地分布產(chǎn)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jīng)性味歸經(jīng)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藥材鑒別藥材鑒別
  • 中藥炮制中藥炮制
  • 道地性道地性
  • 傳說淵源傳說淵源